第A04版:2022,2022,财经记者有话说 上一版   

记录下这个时代原本的模样

【编者按】

新闻工作者作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肩负社会责任,在时代的广阔舞台上从未缺席过他们奋进的身影。2021年,本报记者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和观察家事、国事、天下事,为读者提供有高度、深度、温度、力度的多元化资讯和多媒体作品。2022,我们依旧在这里等你。

走进上市公司 解读“资本密码”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高扬

企业上市的数量展现了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与活力。作为一名深入一线的记者,我深切地感受到了2021年“青岛军团”在资本市场中迸发出的活力,青岛企业上市进入了“快车道”。

数据显示,青岛2021年新增上市公司15家,创出历史最高水平,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72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58家,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和总数均稳居山东省首位。在北方城市中,排名仅次于北京和天津。

资本市场要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

作为一名财经记者,为读者走进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使他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上市公司各个维度的信息;上市公司领军人可以直接面对中小投资者,向他们传递信心。而这也是芸芸众生实现中国梦的过程。

2021年,我有幸走进了酷特智能、高测股份、云路股份、华仁药业、丰光精密等优秀的青岛上市公司,了解到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发掘企业具备投资价值的亮点。

作为成长型企业的代表,云路股份是目前青岛辖区股价最高的上市公司,上市首日涨182.22%,第二个交易日再次上涨9.42%,股价一度达到147元/股的高位。在云路股份上市当天,我便作出了《云路股份登陆科创板 成为青岛辖区第一

高价股》的报道。

此外,由我采写的《丰光精密:立足“小而美”领衔细分赛道》《光伏切割行业需求旺盛 高测股份8月暴涨169%领军鲁股》《控股股东股份被冻结 数次易主的民生控股将走向何方?》等一系列深度报道,为读者传达了有效的信息。

青岛上市公司及上市后备梯队代表了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六大核心产业集群以及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群的强大,也代表了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是当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驱动力。

展望未来,青岛展现出勃勃生机。《青岛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青岛将紧抓全省首批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试点的契机,加大拟上市企业培育力度,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争取到“十四五”末,青岛市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

上市公司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强引擎、金名片、活广告。在这里,我也深切地希望青岛孵化出更多的优秀上市公司,助力山东省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块红砖的“前世今生”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倚慰

戴上略微有些沉的安全帽,在一片围挡中找到一扇隐蔽的门,推门弯腰进去,踩着坑洼不平的土石路,穿过一片错综复杂的脚手架,一座不大不小的里院映入眼帘。

这是潍县路19号的其中一座里院。超过1.6万平方米的潍县路19号,是目前价值要素最多,保护最完整,元素最齐全的里院群落。第一次走近这座里院,隐约透过斑驳的墙皮和特殊的“L”字型建筑结构穿越回上个世纪,很难将眼前衰败脆弱的陈旧建筑与上个世纪老青岛商店鳞次栉比的繁荣街巷联系在一起。就像一位耄耋老人,在经历了繁盛年华之后,终于走到了时代的尽头。

那天,我站在正在修缮的里院墙边,与中建八局四公司的负责人聊了许久。他看着房顶说,“1920年建成的,如果再不修缮,房顶随时可能坍塌。”他指着一面墙对我说,“你看这些砖,都是我们后来修缮的。”我看了看旁边那面墙,有几块红砖在一面整齐划一的墙面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那几块红砖的厚度明显更厚,颜色也更红。中建八局四公司的负责人告诉我,这几块红砖有一百多年历史了,现在已经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了。

站在斑驳的老墙下,我突然有些伤怀。有些人和事,即使过了百年,时光也无法将其风华掩藏。鲁迅先生曾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一块小小的红砖,即使历经百年风霜,也依旧傲然挺立,令人印象深刻。

那抹砖红色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好看,即使被脚手架层层围住,也掩盖不住它们的光芒。时隔百年,谁又知道当时在这块红砖前发生了什么呢?庆幸的是,如今它们还在见证着青岛这座城市的脉动与荣耀,诉说着百年里院的沉浮与荣光。

雨果曾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一块小小的红砖,藏身于里院,使其成为全国唯一、青岛独有的民居建筑形式。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我对里院的印象并不深刻。对于老青岛的印象,也只是依稀停留在,带着天井的四方院子和门外那片牙马石路,走起来略微有些硌脚的“波螺油子”。

这些年来,旧城更新成为全国城市发展的新课题。2021年,我见证青岛转动了老城复兴的车轮。从商业角度来说,潍县路19号是青岛第一个启动的里院类的项目。改造完成后,这里将成为里院文化展示地,旅游和体验式文化聚集地,为“老里院”带来新生机。还有市南区太平路53号,有着20多年历史、60多米高的原国风大酒店“消失”在挖掘机的轰隆作业声中,标志着青岛湾改造项目的正式启动;宁阳路街区变身潮趣打卡地,银鱼巷市集日均客流破万人次,创下了老城区市集新纪录;百年老路济南路“升级”双向四车道正式通车,意味着青岛这条百年老城区的“大动脉”被正式激活……

这是青岛这座城市更新的开端。一块小小的红砖,说不尽百年故事,道不明的万缕千丝,在2022年及更远的将来,将再次开始。

小睫毛后的“大思考”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窦衍凤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采访车停在了青岛平度市的大泽山镇。下车之后,每走百米左右就会看见一家假睫毛加工厂,各种假睫毛加工、销售的字样映入眼帘。

虽然2021年已经过去,但去年3月份的这次采访经历依然令我记忆犹新。

此前也曾看过睫毛小镇的传奇故事,但在实地进行采访的时候,依然觉得非常震撼。大泽山镇上的860余家假睫毛企业,创造了假睫毛全国销量80%,全球份额70%的传奇,拉动就业人数达6000多人,创造的年产值超过40亿元。

在采访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这些灵动假睫毛背后的创造者。从事经营工作20余年的初代企业家,继承家业的二代企业家,以及被产业聚集所吸引、从外地来此扎根的新一代企业家,交织成一副“火热”的创业群像。

在他们中间,有人专注于继续保持企业的市场规模,有人在思索借助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气象,也有人在努力通过产品、品牌、渠道等多元探索推动小镇的产业升级……正是这样的“大思考”,创造了大泽山镇产业集聚的繁荣景象,也创造了让人无限憧憬的产业未来。

记者这份工作,要近千行,触百业。在采访过程中,我时常因为自己知识的浅薄而忐忑,因无法传达有价值的思考而惶恐,而更多的时候,我也在为传播了有价值的新闻而欣喜。在睫毛小镇的报道中,大泽山镇的从业者传达着产业集聚的故事,以及对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孜孜求索,而在新闻报道之后,我也惊喜地发现,睫毛小镇的报道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很多读者透过我们的平台,针对睫毛小镇的发展传达了自己的思考。

新闻的传播,搭建了采访对象与读者的桥梁,也让新闻报道中蕴藏的“思考”,不断循环增值。

过去的一年,我的工作因为各种采访和报道活动而充实,因不断诉诸笔尖的思考而丰盈。而在新的一年,我也希望“行之愈笃,知之愈明”,参与到更多更有温度、更有力度的新闻报道中去。

为新闻奔走,无怨无悔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王墨然

同事的榜样,司机的朋友,市民的老熟人,网友心中的交警“大V”,李涌是公认的“好交警”……2021年10月3日,青岛交警李涌不幸牺牲,噩耗传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作为一个一线记者团队,从李涌牺牲的新闻到李涌被追授予“青岛楷模”,团队一路报道,一路深入追授现场,完成这项报道,也深深洗涤了我们的心灵。

生死瞬间,李涌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这是一位普通交警生命最后一刻的履职。危急时刻,李涌奋不顾身营救他人,用生命书写了他作为警察的答卷。从军营到警营,李涌不断奔跑、不停奉献,用热血铸就警魂。为了做好对李涌的报道,视频团队奔赴李涌牺牲现场,前往李涌追思会,采访李涌的战友、家人甚至是认识李涌的路人。视频团队用视频报道了那场秋风中的送别,那样一场庄严的送别;团队来到山东路延吉路路口、辽源路中队、同三高速大队……一个个李涌工作过的战场,去了解战友们心中的李涌;去记录李涌日复一日投入工作背后的一组组数据,一项项荣誉,一份他用生命书写的答卷;在采访中,李涌的女儿曾说,爸爸是她眼中最帅的男人,女儿请爸爸放心,她会照顾好妈妈,过好未来的生活……这一幕幕令人敬畏的过去、一件件令人感动的事件、一句句戳中人心的话语,李涌的精神在不断激励着团队做好此项报道,看到新闻受到关注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视频团队用镜头说话,用心采访,去见证、去记录。

我们是记者,是时代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是发展的参与者也是改造者。我们用镜头去发现美好,去记录温暖,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愿我们都能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闻奔走,我们无怨无悔!

走在通往真相的路上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于倢

物换星移几度秋,转眼又是一年新。过去的一年,感谢记者这份职业,让我在不断追求真相的过程中,突破前行,也让我在探求人性的过程中,愈加坚强沉稳。新的一年,希望依旧能保留这颗赤子之心,纪录悲喜,为读者带回更多新闻真相。

有人说,电影让人类的生命延长了三倍。而我认为,记者这份职业更加“神奇”,它可以用极短的时间去体验别人的一生——体验人情冷暖、体验世态起伏。也正是因为这种“神奇”的特质,我们获得了走入别人生活的特权,拿到了倾听别人故事的资格。犹记得聚大洋董事长吴仕鹏在谈起自己的公司从一个几个人的小工厂,发展成一个年产值上亿元的“海藻帝国”时脸上露出的希望;也记得博智汇力创始人张斌在说到自己团队突破壳寡糖提纯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时,眼神中流出的喜悦。曾记得海洋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面对上百次实验失败时的失落与辛酸,也记得无数奋斗在一线的干部群众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无论是酸甜苦辣,还是美好与荒谬,记录下这个时代原本的模样,就是记者这个职业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新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所谓“实践出真知”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就是这个道理。对我来说,参与感”是媒“体工作者的“兴奋剂”,作为一名海洋产业的跑口记者,过去的一年里,无论是大事件还是小新闻,我都庆幸自己参与其中,能够切身感受海洋的浪潮。从年初的海星泛滥,到年中的海上突发溢油事件与史上最大规模浒苔绿潮灾害交汇叠加,从“深蓝一号”首次实施三文鱼规模化收鱼,到举办2021青岛渔业线上博览会,从共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三级跳”……好新闻,不是闭门造车憋出来的,而是用脚步丈量、用真情铺陈、用责任铸就的。作为一名记者,只有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肩上有担当才能为行业贡献一丝光亮与温度。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的一年,继续前行。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