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历史关怀人文,聚智开放连接未来。继承历史关怀人文,聚智开放连接未来。2021年,即墨古城大讲堂持续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智慧支持。慧支持。
这一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中国文化书院秘书长苑天舒、这一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中国文化书院秘书长苑天舒、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龚鹏程、学者和思想家龚鹏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和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六位重量级嘉宾做客即墨古城,带来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古城,带来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总有一些知识让你如获至宝,总有一些瞬间让你茅塞顿开,那些慷慨激昂、妙语连珠、谈笑风生,总有一些知识让你如获至宝,总有一些瞬间让你茅塞顿开,那些慷慨激昂、妙语连珠、谈笑风生,定格在脑海挥之不去,在新的一年,成为成长的力量。定格在脑海挥之不去,在新的一年,成为成长的力量。
郦波:诗的国诗言志
2021年3月22日,著名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作主题为“诗的国诗言志”的专题讲座。
郦波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节目中的精彩点评让人印象深刻。这次讲座,他带领听众一同探究华夏文明的本质,破解诗词中潜藏的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
每一个族群都有诗歌,为什么只有中国被公认为“诗的国度”?为什么可以通过诗歌了解华夏文明的本质和规律?“诗言志”说的到底是什么?在一连串反问之下,讲座进入主题。
郦波认为,中国华夏文明,是一个时间延续性的文明,诗歌就是窥视整个华夏文明史的一条捷径。
要研究“诗的国诗言志”,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是前提。郦波从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入手,剖析了《诗经·小雅·鹿鸣》《易水歌》以及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三首诗词的微言大义,从源头解惑诗词的内涵。
郦波从鹿鸣的“呦呦”声中破解“呦”字,认为“呦呦”传递的意思是呼唤,当有同伴在场的时候,体现一种共情的状态。这与儒家讲究人际关系“仁者爱人”相合,因此也就理解了孔子选择这首诗作为《大雅》《小雅》开篇之作的关键所在。
《易水歌》里“风萧萧”的“萧”本义是“艾蒿”,是一种祭祀祖先,有神性的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去”本义是“离开”而非“到一个地方”,这两句诗表达了离开人生知己,而不是渲染刺秦的悲壮,价值取向不同。“萧”与“白衣冠”则说明了易水送别的仪式感。
在讲到“赋比兴”时,郦波现场清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来解释什么是“起兴”,什么是“诗缘情”,讲到慷慨激昂处,郦波激情朗诵《沁园春·雪》,在昂扬的语调中,带领听众回望历史,去感受诗词蕴藏的力量。
郦波瞄准当下,揆诸现实。从制造业链条、人口市场和消费市场、新冠肺炎疫情、女性职业等现实话题,反观文明的高度和维度,感悟诗词的格局和力量。
他回忆,当年读书的时候很幸福,程千帆、钱仲联、夏承焘、唐圭璋四位国学大师全是他的师爷。正是得益于严苛的学术训练,他在讲座中举重若轻,典籍旁征博引,掌故信手拈来,以独到的精研视角,风趣幽默的演讲方式,吸引听众陶醉其中。
“作为一个从小在尼山长大的儒家知识分子,我对我说的母语、我说的汉语包括我讲的山东话,我都无比热爱,因为这背后是我们的文明,是我们的族群,是我们的过去与未来!”
这是郦波的结束语:为什么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因为当千百年后诗人的背影已经远去,诗词的绝代风华仍然在这片土地永恒流传。
鲍鹏山:诸子的智慧
2021年4月8日,著名作家、学者、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作主题为“诸子的智慧”的专题讲座。
鲍鹏山从先秦诸子个人立身处世等小的角度切入,将诸子的智慧归纳为“信仰、态度、境界、思路、方法”五个关键词,通过一个个短小精炼的故事,将诸子的智慧娓娓道来。
鲍鹏山通过孔子围困于陈蔡之间的故事讲信仰,提出信仰就是一个简单的信念,相信人应该做一个好人。通过墨子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迹讲态度,认为正当的态度背后是坚持的毅力以及坚定的信念。由孔子的职业经历讲境界,引出人的成功更多的不是跟能力有关,而是跟境界有关。由庄子“大珠的故事”和孟子“缘木求鱼”的典故切入,讲述人之成败,不是一两件事的成败,而是思路的成败。最后以“南辕北辙”的故事讲方法,如果一个人只想着方法,就是小聪明。那么,前面所有关键词没有用。
他认为,诸子里面山东人是很多的,孔孟是山东的,孙子是山东的,墨子也是山东的,山东的乡贤就是中国的国贤。在中国文化最具有原创性的时候,山东的表现是最出色的。
鲍鹏山说,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更多关心知识论,关心知识的真伪,形成了整个西方文明的特色——更多关心“真”。而中国先秦诸子更多关心的是“伦理学”,本质的原因其实是关心政治。所以先秦诸子站位非常高,他们一下子抓住了本质问题,影响我们生活最根本的东西,不是个人的智商、小聪明,而是国家的政治。政治好了,我们日子就过得
好,政治不好,再聪明也不一定过得好。
苑天舒:管子启示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21年6月3日,中国文化书院秘书长苑天舒作主题为“管子启示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专题讲座。
苑天舒认为,管子是被忽略的历史人物,对他的研究越来越少,这与管子的历史地位极不匹配。牟宗三、梁启超等人曾高度评价管子,认为春秋时代,是齐桓公和管仲两个人的天下,管子是一位历史巨人。管子何以伟大?他相齐40年,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却“不以兵车”,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孔子看来,这是“仁”的象征。
管子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是大型组织领导管理哲学的开创者。管子为相,是中国宰相制度的开始。苑天舒详细介绍了管仲相齐的“九惠之教”,认为管子讲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是我们几千年的核心价值观。管子留下了富国、安民、强国、平天下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谋略的思想体系,中国早期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等都受过管子的影响,是先秦诸子绕不过去的一座山峰。
管子之前无诸子,诸子都在管子后。稷下学宫的先生们,叫管子学派。稷下学宫存在了两三百年,是全世界第一所学术研究机构,第一所大学,而这个大学里的书,最重要的就是这部《管子》。
苑天舒认为,管仲是孔子跟先秦诸子都绕不过去的一座山峰。孔子不轻易把“仁”这个称号许给谁,说到管仲的时候,说“如其仁,如其仁”,像管仲这样可以称为仁,像管仲这样可以称为仁,一个不够给了俩。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就文明倒退了,华夏文明将不复存在了。管仲成为齐国的宰相,将华夏文明接续在蚂蚁腰上,
接在了头发线上,使华夏文明得以传承。
龚鹏程:审美与文化
2021年6月8日,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龚鹏程作主题为“审美与文化”的专题讲座。
佛性大事,不过穿衣吃饭。所谓文化,即是生活方式。龚鹏程希望,儒家的文化理想、道家的生活态度等传统文化,能够落实到生活里,能够在怎么穿衣、怎么吃饭里体现出审美能力或者生活态度。
龚鹏程认为,当代最大的审美问题,是“自以为美”,在表现自我、呈现个性的同时,丧失了文化内涵。在应该要有文化的地方没有文化,就变成了笑话。
他提到,我们早期的时尚就是学西方,西方人用什么我们就用什么,穿什么我们就穿什么,所谓时尚就是买包、买衣服、买奢侈品。但是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现在对时尚的要求自主、多元,对怎么带领中国时尚走向新时代,大家更强调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而不只是购买奢侈品。越是强调创新的人,特别是现在的书法家,根本没有创新精神。
龚鹏程以服饰、礼冠、揖礼、缨绶、礼制等存在的谬误举例,还批判了一些书法家的所谓创新,只不过是在不断的变化花样和噱头,以丑为美,或者书写方式杂技化,甚至还存在拙劣的模仿抄袭。没有本质创新,走不长远。
最后,龚鹏程指出,我们要追求一个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连基本的审美能力恐怕都需要锻炼、提升,这是我们当代最大的课题。
赵冬梅:历史中的个人
2021年10月22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冬梅作主题为“历史中的个人”的专题讲座。
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对于历史中个人的关注,最大的立足点就在于生命本身的价值。但是古人的生命不自由,有着各种各样的约束。
赵冬梅通过魏晋文学家赵至、宋代孝子王樵以及司马光笔下张行婆三个小人物的故事,讲述了制度束缚下个人的逃无可逃,时代错位下个体的无能为力,以及传统伦理秩序之下,女人如何在一个逼仄的生存空间里,卑微却精彩地活了一生。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就像电影的蒙太奇一样,我们读的时候,会加上自己的想象在里面。对国家而言,看战争的胜负,看国家财力的消耗。但是,对个体而言,对诗里这对夫妻而言,丈夫死了,妻子成了寡妇。可是她还不知道,她还在等,她还在盼。这就是历史中的个人,这种历史中的个人非常渺小。
普通人的生命,在传统的历史叙事当中,是没有地位的。中国传统的思想,对于普通人呈现出一种群体的尊重和个体的忽视。老百姓作为集体的力量,是得到了尊重和重视,在这个重视中,其实是没有个体的存在。
赵冬梅提出,历史学不仅仅服务于发论文、评职称,不能让评价体系绑架了历史学者的追求。历史学还有服务大众的一面,有一个跟我们的时代、跟我们普通人分享知识、分享情感、分享理性智慧的功能,这也是为什么
要讲述历史上的普通人的故事的原因。
林少华:日本美学与中国禅意
2021年11月19日,著名翻译家、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林少华作主题为“日本美学与中国禅意”的专题讲座。
林少华从洁净之美、洗炼之美、素朴之美、时序之美、群体之美、阴柔之美、感伤之美、象征之美八个方面讲述了日本美学与中国禅宗的关联性,同时进行了中日美学观念的比较。
日本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曾说:“俳句是日本人心灵和语言所把握的最得心应手的诗歌形式,而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尽了自己卓越的天知。”
林少华认为,禅本质上是洞察生命本身的哲学,认为永恒即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强调某个瞬间的顿时感悟。而俳句恰恰是掐头去尾,传达一种瞬间的心灵安宁与自由,传达万物皆空的纯净的愉悦感,可以说是禅宗拈花
微笑的诗意表现。
林少华指出,日本美学也存在超乎常规的内容,甚至具有可怕的毁灭性。像三岛由纪夫及其本人自杀事件所表现的暴烈之美,就是一个显例。这些审美倾向也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和警觉。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张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