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区域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山东25家企业A股首发创历史新高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讯 昨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山东证监局副局长张兆兵介绍了2021年山东资本市场运行情况。据介绍,2021年,山东辖区上市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直接融资规模持续增长、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高、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运行平稳、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收敛。

数据显示,2021年,山东辖区有25家企业A股首发上市,为历史最好水平;募集资金210.73亿元,创近十年新高。从质量上看,新增上市公司质地普遍较好,成长性明显。2021年三季报显示,新增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的中位数为26%,七成以上的企业增长率在15%以上;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的中位数为16%,六成以上的企业增长率在10%以上。从结构上看,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化工新材料、机械装备、医药生物等行业,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超过六成,过去传统产业为主的上市公司结构持续改善。地区分布更加优化,商河、青州、汶上、利津等7个县区实现了上市公司零的突破,淄博、威海、济宁等市实现科创板上市公司零的突破。从后备资源看,截至2021年底,辖区拟上市公司共有128家,其中已过会10家,在审核26家,在辅导92家,“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较为稳固,上市后劲仍较足。

在直接融资规模方面,2021年,山东辖区95家企业在交易所市场和新三板市场实现股票融资547.86亿元,同比增长22.33%,股票市场服务企业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此外,私募股权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积极投早、投小、投科技,较好地发挥了支持创新创业的优势。截至2021年底,辖区私募机构投资项目1484个,在投本金1308.59亿元。债券融资方面,2021年辖区企业在交易所市场发行公司债券(含ABS)募集资金2463.78亿元,在2020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基本保持了稳定。截至2021年底,辖区公司债券(含ABS)余额6555.79亿元,债券融资作为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较好地起到了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作用。

在上市公司质量方面,截至2021年12月底,山东辖区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12家,总市值3.24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市值超千亿的有4家,超百亿的有77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稳中向好,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压舱石”“排头兵”作用日益凸显。根据三季报,辖区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0万亿元,同比增长16.28%;实现利润总额1648.55亿元,同比增长61.02%,利润增幅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市公司更加善于利用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分拆上市等工具,进行资本运作。全年再融资23家次,募集资金324.23亿元;并购重组127家次,涉及资产金额830.15亿元。

同时,2021年山东辖区证券期货机构经营较为稳健,主要风控指标均优于监管标准。截至2021年底,辖区证券投资者开户数1084.24万户,较年初增加173.55万户;客户保证金余额493.17亿元,托管证券市值2.14万亿;代理证券交易额15.77万亿,同比增14.6%。期货投资者开户数为26万户,较年初增加1.69万户;代理期货交易额25.29万亿元,同比增长64.01%,期货市场助力大宗商品保价稳供效果明显。

此外,在资本市场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山东辖区资本市场风险总体较为平稳,上市公司股票质押、公司债券、私募基金等重点领域的存量风险有序出清,增量风险大幅减少,风险持续收敛。

2021山东金融“输血”能力强

社融规模超17万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讯 在昨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李坤道介绍了2021年山东省金融运行情况。据悉,2021年,山东全省金融运行整体呈现“四个新”,即:金融供给总量实现新跨越、资源配置效力实现新提升、地方金融改革实现新突破、金融风险防控取得新成效。

据李坤道介绍,2021年全年,山东全省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7万亿元,达到17.24万亿元,同比增长13.17%,高于全国2.87个百分点,连续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保持基本匹配。全省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13万亿元、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25%、13.44%。全省新增上市公司37家,创近十年新高,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71家。其中,新增沪深上市公司33家;北交所累计上市公司达7家,位居全国第4位。全省股票、债券两项直接融资合计8957.48亿元,同比增长14.86%。全省保险业累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340.4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8%;赔付支出1140.31亿元,同比增长14.04%。全省金融业增加值接近5000亿元,达到4938.59亿元,比上年增加416.29亿元,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在资源配置方面,山东省金融助推动能转换成效明显增强。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6.1%。截至2021年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7979.2亿元,同比增长48.7%。在新增37家上市公司中,代表新动能、高科技的上市公司占比超过7成,这充分体现了我省经济转型和动能转换的成效。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成果明显提升,截至2021年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064亿元,同比增长35.4%,比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高出21.9个百分点;12月末,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分别下降10个BP、8个BP。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明显加大,截至2021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32361.09亿元,同比增长9.4%;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56.43亿元,同比增长27.96%。山东省农商行系统支农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发挥,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为8620.15亿元,较年初增长591.43亿元。省农担公司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省级农担机构首位,全年新增担保额530亿元,同比增长1.04倍。县域数字化金融项目累计为162.33万户,涉农主体发放贷款近1800亿元。

在地方金融改革方面,山东区域金融改革力度加大。据悉,2021年11月25日,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落户济南。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展开,青岛市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在机构引进、产品创新、市场开放、人才汇聚等方面成果突出。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青岛市位居第38位,较2020年同期提升9个位次。威海市争创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工作有序推进。同时,山东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明显提升金融辅导服务质效。截至2021年末,为28768家解决融资需求6933.68亿元,其中民营、中小微企业占比80%以上。与金融辅导体系相衔接,在16个市的16个园区、21个乡镇创新开展“金融管家”试点,济南平阴、临沂郯城等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

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山东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双降”。据悉,山东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大企业流动性、地方法人机构及债券兑付等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加大不良贷款压降力度。2021年末,全省不良贷款余额1489.75亿元,比年初减少496.43亿元;不良贷款率1.34%,比年初下降0.69个百分点。同时,有效遏制各类非法金融活动。记者了解到,山东省非法集资刑事立案数和涉及金额数持续下降,连续两年在全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平安建设考评中位列一档,得分满分。此外,山东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持续深化“金安工程”建设,“金安工程”建成全国首个金融领域集5大风险监测预警为一体的金融风险防控监测大数据平台,对金融风险监测实行“关口前移、源头防控”,监测企业扩展到210万余家,向有关方面推送预警及关注信息5000余条。

九成以上个人住房贷款用于支持首套房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讯 昨日,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山东全省银行业保险业保持稳健增长,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巩固,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水平持续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据山东银保监局副局长陈颖介绍,2021年末,全省银行业资产总额16.61万亿元,同比增长11.44%,其中本外币贷款余额11.1万亿元,同比增长13.44%;负债总额15.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全省保险业资产总额8643.76亿元,同比增长13.24%;2021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278.31亿元,同比增长3.56%。

据悉,2021年末,山东全省银行业贷款余额较2020年末增加1.32万亿元,增量再创历史新高,有力保障了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批发零售业贷款、基建领域贷款分别较2020年末增加1909.24亿元和2686.68亿元。国标口径小微企业贷款较2020年末增加4861.4亿元,增幅20.0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6.61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余额1.8万亿,较2020年末增加1361.16亿元,同比增长8.19%,增速为近6年来最高值。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山东银保监局坚决落实“房住不炒”政策,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9.2%,整体保持稳定,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91%的个人住房贷款用于支持首套房。

保险业方面,山东银保监局大力增强行业整体保障能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加大服务民生力度。2021年,全省保险业累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340.4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8%,赔付支出1140.31亿元,同比增长14.04%,进一步发挥了“稳定器”和“减震器”作用。车险综合改革以来,行业成本管控更加理性,车险“高费低赔”问题得到扭转。2021年全省车险综合赔付率77.81%,优于全国5.42个百分点,车险综合费用率降至22.67%,优于全国5.83个百分点。辖区大病保险合同期末有效承保人数为8590.41万人,累计补偿金额40.22亿元,经大病保险报销后,患者实际赔付比提升约11.7个百分点;“一城一策”的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已在全省各地市全面推开,罕见病帮扶机制初步建立。

金融风险防控方面,2021年末,山东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489.75亿元,较2020年末减少496.43亿元,不良率1.34%,较2020年末下降0.69个百分点,信用风险持续收敛。全省银行业拨备余额3477.65亿元,统算拨备覆盖率233.44%,分别较2020年末增加346.4亿元、提高75.79个百分点,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统算资本充足率13.14%,风险整体可控。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