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时节如约而至。每年的此时,我都会听到村里悦耳动听的京胡声和高亢激昂的锣鼓点,随着混圆纯正的唱腔从灰砖胡同里传出,不禁令自己如痴如醉。
村里的戏班子是乡愁的一个浓重符号。虽说我们村是一个百十户的小村,但男女老少都喜欢京剧,会唱的也大有人在。在我的记忆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有戏班子。据老人讲,村里为了把京戏排好,专门从外地请来一老师,又让老师一家在村里安家落户。
排戏首要的是把“戏班子”拉起来。京戏老师开始在全村物色“人才”了:打鼓的,敲锣的,拉京胡的……接着,老旦、青衣、老生、小生、花脸……“还别说,你们这小村还真有人才!”京戏老师佩服地说道。
排戏开始了。排戏一般都选在每年的冬闲时节,主要原因是农活少、人员好组织。村里(大队)还是非常支持的,腾出了面积较大的“戏屋”,购置了锣鼓,戏装,添置了照明用的四盏煤油汽灯。别的不说,单说那四盏汽灯,在当时没有电灯的情况下,这可是算得上“豪华”灯具了,让村里人羡慕不已,同时还添置了戏曲中必备的“一桌二椅”“二道幕”等,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无论外行、内行看罢都说像是演戏的班子。
那个年代文化生活是匮乏的。没有电视机、收音机,好几个月村里来演一次电影,偶尔听听来村里盲人说书的,逢年过节能遇到耍马戏的。就应为这个缘故,村里人对自己的“戏班子”寄予了厚望。不必说正式演出,就是排练,“戏屋”的外面不管天气好坏天天都挤满了老少。其实,在外面人们大都看不见里面的排练场面,然而,他们哪怕听到一句唱腔、几声京胡余韵也是一种心里满足。由此可窥,文化生活的“饥渴”远比实际生活的饥渴更为“强烈”,因为文化生活决定着人生的精神支柱。
京戏老师深受村里这种崇尚京剧气氛的感染,自己觉得到这个小村来对了。那时,村里逐家派饭招待老师,京戏老师到了谁家就先唱上几段拿手曲目。然后,就了解村民想听什么曲目,传统的、现代的都可以。在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的气氛下,热乎乎土炕的小木桌上,一盘小葱炒鸡蛋,一盘菠菜拌粉丝、两杯老烧酒奠定了京剧排练曲目的选定。
那是一个腊月天,西北风吹着已无叶子的老槐树,挂在老槐树上的那铸铁铃铛不时传出几声酷似乐队器乐声,十几只麻雀在萌发新芽的枝条上“对嘴磨牙”,嬉闹追逐。大队(村里)支部书记在社员大会上透露:戏班已经排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传统戏《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跑城》《贵妃醉酒》,春节期间开始正式演出。这消息一出,顿时,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沸腾了。
腊月二十八的那天晚上,挂在天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可是,与戏台上那两盏煤油汽灯相比就要黯然失色了。戏台选在一个生产队的大场院里,用农户的十条长板凳支起一页又一页木板,木板上面铺着毛毯,上面是一桌两椅。戏台的左右、后面是蓝色围布,正前是紫红色的两道长幕由动、定滑轮控制,垂落在地。正前上方悬挂着两盏暂新的汽灯,整个戏台周围灯火通明。戏台下,坐满了村里的老老少少,还有不少邻村里的戏曲爱好者。此时,距演出还有几分钟,忽然,熙熙攘攘的人群变得鸦雀无声,一双双眼睛紧紧盯着戏台……就在这时,锣鼓点敲起来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接着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的粉墨登场。李玉和的唱腔字正腔圆;扮演李奶奶的唱腔一唱三叹;李铁梅的唱腔余音绕梁……随着戏情的进展,台上台下的气氛逐渐转向高潮。尤其到了李玉和赴刑场的一段更成了抹不去的记忆,你听,李玉和的二黄导板:狱警传似狼嗥我迈步出监……只这一句唱词,就把观众震撼了,唱腔的纯正,表情的坚强,形象的高大,瞬间把气氛推向了高潮,接着,传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我暗叹:四伯父不愧为有文化的教师,这扮演李玉和大义凛然形象的任务非他莫属,当之无愧。台下的观众已经身不由己把自己的情感带进了戏里,有的握着拳头,有的满脸怒气,有的紧咬牙关,许多还流下了眼泪,此时此刻,他们忘记自己是来看现代京剧《红灯记》的。
首次演出成功并获得了村民的认可,对于戏班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奖赏。接着,他们在村里演出了《沙家浜》《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这期间,他们还挤时间新排练了《智取威虎山》《打龙袍》等经典剧目。接下来的几年,都是一到隆冬,戏班子就集合排练,正月里演出。年复一年,不曾想小村的京剧戏班出名了,周边村庄来请,外地区的村带着礼物也来上门请他们出演。那一年,戏班就在外出演十八场。戏班子成员没想到他们这么受欢迎,聘请的教戏老师也没想到就这几出戏会引起这么大的动静,就连当时大队干部也纳闷:咱村的戏班难道演得就是好?如今,我仔细琢磨当时的境况,辩证地说,一个小村里戏班能排出八九场戏实属不易,但要说水平,与专业的相比肯定不在一个层次。要说戏班为什么受欢迎,只看表面,是活跃节日期间文化生活;但从深层次说,那是民众对新文化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时光似流水。转眼,开放的时代来了,社会发展太快了,一眨眼,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来了一个大转变。黑白、彩色电视机,各种中短波、调频收音机,有线电视等文化传播工具一下子跻身农民家中。日常或者逢年过节,坐在电视机旁,就会收看到戏曲频道更多、更高水平的戏曲节目。村民们先是好奇、兴奋、满足,最后回味:电视的戏曲节目好是好,但好像缺点什么。这时,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一语中的:“缺少点乡土味!”
一句话让村民们回过神来:对!是这个理。电视上的戏曲演得是好,但毕竟离我们有点远,咱的欣赏水平有距离。还是看着咱自己村里的戏班子演得过瘾!此时,传承几代的戏班子成员听着村民的呼唤倍受鼓舞,每逢冬季,就会聚集在一起排练节目。但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不断变革,戏班子成员比之以前大有减少。排练演出剧目也由以前的整场改为选段、选场。除了在自己演出外,还是经常到外村演出。直到二十世纪寅虎之年戏班子还在邻村留下生旦净丑的形象。
几十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从少年的我,不知不觉已过了退休之年。这期间,村里的戏班一直是我的关注。日前回家,还听到戏班里我堂哥的京胡声,二嫂的老旦唱腔。越听越有味道,越听越觉得心里踏实,越听越觉得自己还年轻。尽管时代不同了,但我们这个小村庄仍保留着老戏班的丰厚文化底蕴。我回味着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他们的演技水平较之往昔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一种乡愁沿袭。
◎綦德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