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2022青岛两会 上一版 下一版  

建言献策

织密民生保障网 提升市民获得感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于倢

王钧胜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是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不仅关乎经济总量、城市能级、发展信心、市场预期、更关乎民生获得感。兜住民生底线就是稳经济基本盘。发展也最终是要落到稳民生、保证人民幸福上来。

在2022年青岛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养老、医疗、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发展以及其他热点内容,话民生、说变化、谈期待,积极建言献策。

王文华: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市人大代表、即墨区国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王文华认为,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稳定和扩大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举措。

王文华建议,拓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来源渠道。通过市场化运作,对社会资源进行再整合、再配置,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关心关注资助养老服务从业人员。

加强专业培训。通过多种方式,灵活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对想从事养老护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如通过与专业培训机构单位合作,开展养老服务知识讲座,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颁发专业培训证书,实施持证准入制度;通过组织技能比赛等活动,促进从业人员共同学习、交流提高,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

鼓励培训机构培训高端养老服务人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有相关资质的培训机构加强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训,鼓励培训机构引入医护人员、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并向养老机构输送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心理疏导、护理康复等人才,优化养老服务人员知识结构,全面提升业务素质。

增强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吸引力。适当提高从业人员待遇的同时,通过媒体广泛宣传优秀从业人员事迹,营造全社会关心、尊重和支持养老服务从业人才培养的氛围,加大群众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认可度,增强养老服务工作者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

吴爱华:加强残疾儿童群体抢救性康复训练

市人大代表、即墨区祥泰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吴爱华认为,残疾儿童是这个社会的特殊群体,对于残疾儿童而言,能否进行有效地抢救性康复训练是影响其一生的关键因素。

残疾儿童送训补贴是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缓解残疾儿童家庭在康复训练中的困难,促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康复训练,同时也给残疾儿童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坚持“救小、救早”和“广受益、全覆盖、深层次”的原则,建议参考省内如济南、临沂等地市已实行的政策,对在定点康复机构接受抢救性康复训练的0-9岁残障儿童家庭发放送训补贴,每月600-800元,让救助面更广,让更多残疾儿童康复。

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对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非常高,要有医疗、康复治疗和教育、社工等相关专业资质,特别是康复治疗专业人员缺口大,大多数残疾儿童需要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康复工作人员基本都处于满负荷的工作状态,而残疾儿童的数量每年都在递增,加上不同类别、不同残疾程度对康复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建议参照教育系统的特殊教育岗位津贴给予参与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人员一定比例的岗位津贴,这样才能避免人才的流失,为残

疾儿童康复行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叶银霞:在街道或社区建立便民服务站

市人大代表,市南区八大湖街道高邮湖路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主任叶银霞认为,随着老旧小区提升改造项目的推进,被提升改造过的小区的整体环境发生改变,例如小区的绿化、地面的硬化、公共部位的污水下水管道换新,楼道感应灯也亮起来了。但是由于90%被改造过的小区和没有被改造的小区建设年代都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物,楼座的公共部位的污水和厨房用水管道依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管道,年久失修、污垢和水锈导致上下水不畅、堵塞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共部位和居

民家中的电路和电线老化隐患很多,

因为电路老化引起的火灾也有鲜活

事例。对此,叶银霞建议,在社区或

街道建立一个便民服务站,能在居民

家门口解决和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

关的事务。

叶银霞建议,政府主导在每个社区安排一个便民服务点进行便民服务。拓宽宣传渠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方式来进行政策解读;在线下通过在公告栏张贴宣传海报、入户讲解、发放宣传册等方式,让行动不便的居民

更加便捷地了解相关政策。

王金龙: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现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专业人才的支撑,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方式,对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重大。对此,市政协委员、青岛理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金龙建议,要立足青岛市产业地图,绘制产业图谱,针对其中的技术要素构建产业人才图谱,摸清人才培养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以产业集群为支撑,以青岛市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高等院校,一院一策,政产学研协同组建产业学院。以工赋青岛平台为核心,通过场景开放、产业大赛等方式,形成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支撑资源库,支撑产教融合发展。以产业提升为目标,通过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联合体的方式筹措资金,以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助推产业学院人才培养,通过人才服务产业能力对资金进行使用并进行效果评估。

徐迎伏:发挥退休“高知群体”余热

目前,驻青高校、科研院所退休的专家、教授、研究员以及驻青企事业单位退休的高级工程师等高知群体总人数

高达数万人,每年还在不断增加。而这一人群应是一支助力青岛经济建设不可忽视的科技力量。对此,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盈科(青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徐迎伏建议,将驻青离退休的专家、教授、学者、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分类组建行业专家智库。同时,将驻青退休的专家、教授、学者、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的科研成果

与相关行业产业对接,更好地助力青岛市经济和

社会建设。

邓庆尧:通过微更新解决老城区居民出行难

伴随着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推进,委员们带来了自己的提案。市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筑学专业教授邓庆尧在提案中建议,城市更新应通过微更新拓宽道路、增加人行步道系统、打通消防应急车道、多措并举改善停车问题、开行社区公交,解决老城区居民出行难问题。要解决老城区缺少公共绿地,居民休闲健身难觅去处问题,积极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废弃地建设口袋公园和微绿地,植入景观布局,使小区绿化和色彩呈现多样性。同时,城市更新还应按照国家新的城市规划标准,用15分钟、10分钟、5分钟步行距离生活圈,取代沿用多年的居住区、小区和

组团概念。

泮思林:加强孕期胎儿先天疾病诊断资质管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产前诊断技术的应用,胎儿发育异常可在很早期发现、诊断,先天性疾病的产前检出率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医疗水平发展的不均衡和大众认知的不足,基层医疗机构产前诊断为先天性疾病的胎儿多未经市级医疗中心会诊而被轻易引产。对此,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副院长泮思林建议,加强孕期胎儿先天性疾病诊断资质管理,减少不必要引产,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水平产前筛查以及更完善的后续管理需求。在管理方面,持续完善先天性疾病综合防治体系,优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全程服务。提高胎儿先天性疾病诊断资质门槛,由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诊断,强化全流程监督管理与质量控制。加强各级医疗机构联动,建立高效的远程会诊机制,开展各级医疗机构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在保障方面,建立市级胎儿先天性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为孕妇提供科学、系统、全面的医学知识和规范的指导意见。同时,加强政府主导的权威科普宣传,普及先天疾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先天性疾病防治的良好氛围。

马学真:创造条件加快癌症早筛工作推广

市人大代表、青岛市中心医院副院长马学真认为,癌症越来越高发的趋势带来的民生健康问题、因病致穷返贫等系列问题并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达成。癌症防治的关键在于大力推动、全面实施癌症早筛,将居家检测结果与医疗机构有机打通。随着国家层面对癌症早筛的高度重视,行业未来潜力巨大。

建议癌症筛查得到医保的一定支持,通过早期筛查等方式规范肿瘤诊疗。不是泛泛地将所有肿瘤早筛都纳入医保,而是将重点的高发肿瘤,以及容易实现筛查的肿瘤纳入医保,比如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甲状腺癌等。

进一步加强基层癌症早诊早治服务能力建设。以青岛市癌症诊疗中心为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临床技术规范化培训指导单位,探索适宜青岛市的癌症筛查指南和规范,并加大推行力度,提高癌症筛查技术全市均质化水平,同时加强健康体检机构的行业大数据监管与筛查效果评估,切实提升癌症筛查的实施效果。过去,癌症早筛更多地强调去医院展开相关检测,而随着创新型筛查技术的出现,居家早筛也已经成为现实。近年来,人们对这一模式逐渐认可。鼓励引导肿瘤高风险人群居家早筛,这一方式也有助于避免过度诊疗及医疗资源浪费等情况的发生。

王艳:加快公交场站改造和建设

市人大代表、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隧道巴士有限公司营运服务部副部长王艳认为,青岛市市南区四川路17号现为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隧道巴士第二、三、五、八分公司临时场站,占地面积约为40000平方米,目前场站院内共停放215部车。根据青岛市规划局《建设工程规划审查函复意见书》(青规函业字[2007]166号)规划,此处应配建停车泊位220辆公交车辆的停车库。多年来,公交场站几经周折,同区域多次搬迁,至今仍为临时停车场,未使用正规停车场地。

该地块处于四川路新城区与老城区的交界处,有学校、医院、商场、农贸市场及多处新建小区。随着周边小区居民的不断增加,客流人数不断上升,公交集团每天担负着团岛周边20万居民的出行任务。此处运营线路还承载着与地铁1、2号线的站点客流接驳换乘任务,全面保障市民的地面出行。结合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的特殊性,公交现在的临时场站和移动板房已不能满足青岛市大交通格局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出行的需求。

因此,建议在该地段建造一个固定正规的综合型停车场,以满足和适应现代化城市交通的发展需求。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