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已过,秋风渐起,不知不觉秋天悄然而至。秋气肃杀,万物凋零,人的阳气开始内收向里,唯有在日常生活中“顺势而为”,方可保养生命,预防疾病。
一、初秋养生当防暑热湿邪
三伏之内暑热未消,部分地区温度仍然很高,应当做好防护措施防止中暑。同时也要注意防湿邪侵袭,避免涉水淋雨、冲洗冷水澡或汗后直吹空调来解暑等行为,也可以在日常饮食中添加一些健脾燥湿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等。
二、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为何要“秋冻”?初秋暑热仍存,过早过多地增衣导致汗出着风,反而不利健康。且冷空气适当刺激人体肌表,鼓舞人体卫气,提高机体耐寒能力,从而不易感寒生病。
当然,“秋冻”应当适度,不可以赤膊露体,甚至冻到打寒战,那便是物极必反了。同时,“秋冻”并非适合所有人。对于身体不适的人以及老人儿童,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才可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三、早睡早起,适当运动
《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果实成熟,天气清肃凉爽,大地明净,应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保证睡眠质量;避免睡觉时受寒,添加被褥,适应节气的变化。
秋季养生当以适当运动。秋季于五行中属金,与“七情”中的“悲”相通,适当运动可以纾缓心情,预防疾病。建议平素身体健康的人,每天行走八千至一万步的运动量,或根据喜好选择运动方式,以微微出汗和与周围人交谈不太费力为度,不可过度运动。秋季养生应以收敛为要,剧烈运动则大汗淋漓,反而耗伤津液;如若复感风寒,使毛孔闭塞,汗液不能排出,容易诱发湿疹、黄汗、感冒、风湿类疾病。
四、秋季食疗,要“吃对吃好”
秋季养生,就不得不提秋季的饮食。常听老人说起“贴秋膘”“秋瓜坏肚”,这些话有道理吗?我们又该如何“吃好”秋天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贴秋膘”。古代老百姓的日常饮食结构中,大多以蔬菜米面为主,很少能食得肉蛋奶,在立秋后摄入一些高热量的肉类食物,能够很好的提高人体的脏器功能,为即将到来的冬寒作准备。
在饮食异常丰富的现代生活当中,“贴秋膘”应当因人而异,并且更加讲究方法与分寸。首先,对于老年人、儿童、胃火旺或肥胖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一定要适量。其次,“贴秋膘”不一定非要吃大鱼大肉,也可食用鸡蛋瘦肉粥、山药芡实粥、南瓜小米粥等清淡的滋补食物,效果立竿见影且不会给身体带来负担。第三,“贴秋膘”也要“对症下药”。对于畏寒肢冷,腰酸乏力肾阳虚人群可以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对于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的肾阴虚人群,则推荐食用百合鸭肉汤。
总听人问起“秋瓜坏肚”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其实从中医角度来分析,夏季高温时,人们常进食西瓜等寒性瓜果以及冷饮雪糕等,以防暑降温。而夏季过多摄入寒凉,脾胃会受到或多或少损伤。秋季果实成熟,再加上天气比较干燥,如果再食用大量寒凉的瓜果就会损伤肠胃。所以秋季饮食,离不开“适度”两字,适当食用,方能无碍。
秋季食疗应当注重润肺,调节肺燥。《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秋季饮食应避免饮食太过寒凉伤及脾胃,日常饮食中也要尽量选择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藕、银耳、百合、白萝卜、蜂蜜。在菜品制作中也可以组合食用,风味十足。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就提及了蜂蜜拌藕、以藕煮汤等食法,取其生津行瘀、止渴除烦、开胃消食之效。再如沙参玉竹水鸭汤、银耳百合莲子汤等,亦可谓秋季食疗佳品。
同时,秋季饮食应注重收敛。《素问》中提及“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能收敛肺气,秋天适合吃些酸味食物如橙子、桑葚、杨梅、番茄等,亦有生津之效。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故饮食应当清淡,忌烟、酒及辛辣、燥热、油腻食物。
五、有针对性地预防秋季易感病
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层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季天气渐凉,容易诱发感冒、过敏性鼻炎、肺炎、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提高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老人、小儿以及体质虚弱或有基础病的人群要特别重视防寒保暖,尤其注重头、腹、背部和足部的保暖。保持平和乐观的良好心态,重视适当的运动健身和预防性治疗。同时,秋季气候变化迅速,是痢疾、乙脑、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一定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丕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