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比亚迪、广汽埃安等主流车型的快速放量,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
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届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苗圩表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5%的目标大概率可提前3年,即在今年实现。
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260万辆,同比增长115%,市场渗透率达21.6%,这也带动了需求端总量的明显增长,并对锂电产业链带来有力支撑。
仅以纳入Wind锂电池板块的81家样本企业为例,上半年超过86%的公司实现收入增长,另有75%的公司净利润同比提升。
只是,由于产业链内部的成本构成、产能释放,以及供需关系等存在一定差异,上半年不同环节间的利润率、业绩弹性也相差明显。
比如表现最突出的盐湖提锂企业毛利率可达90%以上,而电池制造环节的毛利率则在15%以下,甚至部分公司低于10%。
锂盐仍是“最强之矛”
上半年锂盐大涨,碳酸锂由年初的每吨28万元左右最高涨至接近52万元。
这引起了下游电池企业的强烈不满,一季度宁德时代利润也因此环比大幅下滑。此后,每当下游召开行业会议时,锂价反而成为了讨论的焦点,甚至业内亦有人戏称为“吐槽大会”。
实际数据表现上,确实没有哪一个环节的利润率可以超越锂矿、锂盐行业。
据记者统计,公布相关数据的13家锂盐企业,上半年相关产品平均毛利率达71.03%,同比平均增长了35.63个百分点。
从中报数据来看,此前部分车企创始人“碳酸锂的成本可能就3-5万元”的说法,并不严谨,是在拿个别企业的成本水平来代表整个行业。
表现在半年报上,能够实现达到上述成本水平的企业,只有盐湖股份等三家盐湖提锂企业,其毛利率均超过了90%。
“盐湖产能和产量毕竟是少数,国内大多数锂盐产能还是矿石提锂,其中实现完全自供的公司比例很小,绝大多数原料来自于进口矿。”华东一位锂电行研人士表示。
若从该角度来看,上半年国内锂盐的平均成本远不止5万元/吨,尤其是部分外采原料型锂盐厂,半年报中的锂盐毛利率50%出头,与盐湖提锂企业相差极大。
相比之下,另外两种核心原料钴、镍价格虽然也有一定表现,但是受到成本端上涨的影响,相关公司的盈利带动并不十分明显。
实际上,最上游原材料上半年的走势都差不多,除了锂价表现坚挺外,钴、镍和其他基本金属均呈现先涨后跌的走势。
整体上看,上半年基础原材料仍处相对高位,下游材料和电池制造成本依然高企。
隔膜环节“闷声发财”
锂、镍、钴主要用于三元电池的正极材料,而磷酸铁锂的正极则是锂、铁为主,所以二者成本、售价存在显著差异。
百川盈孚数据也显示,今年一、二季度全国磷酸铁锂均价分别为14.5万元/吨和15.6万元/吨,同期三元材料均价则达到了32.7万元/吨和35万元/吨。
表现在半年报上,磷酸铁锂企业的利润率也要高于三元材料。
以特斯拉供应商中伟股份为例,该公司是全球三元前驱体的行业龙头。上半年,该公司锂电正极前驱体材料毛利率为11.1%,同比下降1.37个百分点,其中三元前驱体毛利率为
11.89%,下降0.56个百分点。
四大主材中,电极液环节上半年变动最大,二季度六氟磷酸锂、电解液价格腰斩,但是由于前期积累的涨幅和均价高于2021年上半年,多数企业利润率保持增长,只有天际股份因产品构成利润率有所下降。
中报显示,天际股份六氟磷酸锂成本增长167.09%,收入增长142.84%,当期毛利率小幅降低8.1个百分点至50.73%。
“横向对比,利润率较高且能够保持稳定的是隔膜,一个是其原料成本占比非常小,另一个就是产品价格很稳定,就没涨过价。”上述锂电行研人士指出,隔膜可以卖到每平方米1元以上,涂覆隔膜则超过2元,部分海外出口价格接近3元,而其原料成本只有几毛钱。各家隔膜企业上半年毛利率也可以达到50%左右,其中恩捷股份膜类产品毛利率为52.03%,星源材质锂离子电池隔膜毛利率也达到47.01%。
在上述人士看来,隔膜虽然关注度不如锂盐,但是胜在价格稳定、进入门槛较高,可能会成为四大主材中盈利最好的环节,“没涨过价,就不会刺激外部资本进入和新增产能,而且隔膜环节要把量做起来才能赚钱。”
电池制造环节成本压力巨增
今年一季度,大宗商品系统性上涨,3月初碳酸锂突破50万元/吨,镍、钴等基础原料和负极材料类同步上行,成本上涨对电池制造环节的压力达到极致。
虽然财务报表对成本上涨反应滞后,但是宁德时代一季报披露后仍然引起市场哗然,当期近500亿元的收入,净利润不足15亿元。
二季度,虽然部分原料价格有所回落,并且采取产品调价,将成本向终端传导等措施,使得当期单季度利润恢复到66.8亿元,但是资本市场仍然心存忧虑。
宁德时代8月23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主营产品毛利率全线下滑,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下降近8个百分点,储能系统毛利率更是锐减30.17个百分点至6.43%。
这种情况并非宁德时代一家,其他电池企业上半年利润率也受到冲击。
其中,比亚迪的“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毛利率16.3%,同比下降1.73%;国轩高科“动力锂电池”毛利率12.49%,同比下降35.17%;欣旺达“电动汽车类电池”毛利率8.76%,增2.37%,“储能类电池”毛利率18.57%,降5.86%。
宁德时代披露半年报次日开始,公司股价连续下跌,半个月时间跌去100元,直至9月7日方才出现较为有力的反弹。
抛开二级市场资金、情绪等因素不说,仅就基本面因素来看,至少现阶段动力电池环节的成本风险并未解除。
按照上述行研人士测算,2020年锂盐占电芯成本比例在10%左右,但是随着近两年碳酸锂、氢氧化锂价格的上涨,9月初时锂盐成本占比已经接近50%,“电池大部分成本是正极,正极的大部分成本是锂盐。”
这也是为何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先后多次“声讨”碳酸锂的主要原因。只要锂盐价格不回落,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利润率就无法明显恢复,除非在二季度调价的基础上继续涨价,而这个方式又会引起整车企业的不满。
还需要注意的是,碳酸锂经过二季度的“季节性回落”后,8月下旬已经开始新一轮上涨。
若供应增量低于预期,电池、整车企业又何谈成本压力的缓解? 据《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