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采用自主可控量子通信设备,光纤全长1147公里,可为政务、金融、能源、医疗等多行业提供数据安全服务……今年8月,全国规模最大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在安徽合肥建成启用,将推动共建长三角量子通信城际干线网。
同一个月,地处安徽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实现重大突破,创造场强“相当于地球磁场90多万倍”的新世界纪录……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原材料和劳动力输出省,安徽新时期面临的发展挑战在我国内陆地区具有普遍性。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关键靠创新。
凝神聚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刷新尘封23年的世界纪录!”8月,地处安徽合肥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创造出场强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
“新纪录意味着人类操控磁场的能力达到了新高度,不仅让科学家做研究时看得更准、更清晰,在医疗等多方面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中科院院士叶朝辉说。
强磁场是探索科学前沿的一种极端实验条件,在发现新现象、催生新技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百余年来,全球已有约20项相关成果获得诺贝尔奖。
据了解,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运行5年来,已支持海内外170多家机构在物理、化学、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开展3000多项前沿研究。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在我国,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对标世界一流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举全省之力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作为一个可用财力不算富裕的后发省份,安徽将创建国家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挂牌成立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组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全国第二个、中西部首个国家创新体系基础平台。新建稳态强磁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建成3个、在建4个、拟建3个、谋划2个”大科学装置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梯次发展格局,规划的19.2平方公里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已现雏形。
坚持“四个面向”,对标世界一流,安徽凝神聚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实现“千里纠缠、星地传密、隐形传态”三大突破;研制“九章”“祖冲之号”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让中国量子算力领先全球;利用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创造1.2亿摄氏度“燃烧”101秒的新世界纪录……一批世界级重大科技成果,在安徽涌现。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安徽注重“从0到1”的原始创新,将科技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
保障。
在量子科技领域,从2012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制备八光子薛定谔猫态,到2021年研制出113个光子的“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安徽的科研团队十年间九次刷新量子操纵数量世界纪录,推动我国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三大应用方向上均进入世界第一方阵,部分方面实现领跑。
在强磁场领域,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使我国在该领域跃居世界五强,依托装置取得“首次发现外尔轨道导致的三维量子霍尔效应”等重要科研突破,并衍生出扫描显微成像、国家Ⅰ类抗癌创新靶向药物等应用技术成果。
在聚变能源领域,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人造太阳”近十年来先后创造“2000万摄氏度400秒”“等离子体1亿摄氏度”“101.2秒稳态长脉冲”“1.2亿摄氏度101秒”等世界纪录,使我国在聚变能源研究领域跃居国际前列,并衍生出超导材料、质子医疗、氦制冷等多项应用技术。
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天下科技英才。安徽致力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以“人造太阳”大科学装置为例,近十年来已有来自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4000多位科研人员前来交流合作。“我们的目标,是在中国点亮人类第一盏用聚变能发电的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说。
全面深化改革激活第一动力
瞄准抗衰老和抗癌药物,创业1个月就获得4000万元投资,3个月形成50多人科研团队,5个月收购一家细胞制备公司,7个月5层楼的研发中心投入使用……这是日前记者在安徽听到的一个创业故事。
“我回国就是为了更好地践行学术理想。”为了实现“消除衰老以及慢性疾病带来的人间疾苦”之梦,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熊伟回国发展。他的研究路径,是分析对比病患细胞和健康人群细胞的异同。这样的研究至少需检测上万名患者,必须走出实验室,引入市场力量。
2021年3月,中科大出台“赋权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一改传统的“先转化、再奖励”模式为“先分田、后分粮”模式。熊伟带领团队于2021年底成立安徽科丞智能健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投入近1亿元建设研发平台,后续计划投入4亿元用于临床研究。
“我们已建成针对衰老及癌症的多条科研管线,计划每年收集检测两千人数据,加快推进新药研发。”熊伟说。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近十年来,安徽直面科技创新的痛点、难点、堵点实施改革,出台新机制破解高校成果转化难,创办科技大市场化解成果定价难,完善金融体系解决企业融资担保难。
有技术而缺资金,有发明专利无实物抵押,8年前成立的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一度资金断流。地方政府与银行合作推出“创新贷”,通过股权、专利权质押等方式给予公司1000多万元低息贷款,帮助他们跨越了创业初期的困难时期。
“得益于这样的支持,团队才没有放弃、改行或贱卖股权,能够始终坚持梦想。”公司创始人黄汪说。如今的华米公司,已成长为年营业额62.5亿元、产品进入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可穿戴领域领军企业。
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安徽勇做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不断以制度创新激发第一动力。
2012年,安徽实施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的“中关村政策”;2013年,试点建设“创新型省份”;2016年,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如今,崇尚创新的氛围、支持创业的体系已经在安徽形成。技术发明人或团队,可以获得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70%以上;对于新型研发机构,建立“股权投资+政府基金+社会资本+产业化专项基金+风险投资”的多元化链式投融资体系支持。
为进一步发挥科技体制创新引领作用,安徽于2022年启动建设“科大硅谷”,目标是到2025年汇聚各类优秀人才超10万名,设立科创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
“‘科大硅谷’是一个开放概念,根本动力仍在于制度创新。”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志说,这里将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以中科大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打造集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为一体的世界级创新之谷。
据《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