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复议睦万家”品牌,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去年受理2500余件,纠错350余件,调解和解510余件。
制定《行政复议纠错决定履行情况回访办法》,纠错决定履行率100%。
制定《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审理办法》,受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295件,综合纠错率37.7%。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讯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发布关于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命名的决定。其中,青岛市被命名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打造法治政府建设标杆
经中央依法治国委批准,自2019年起,中央依法治国办组织开展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每两年一批,梯次推进、辐射带动,树立一批批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典范标杆,营造法治政府建设创优争先的浓厚氛围,不断把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2021年8月,中央依法治国办启动了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
依据《关于开展2021年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市县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指标体系》(2021年版),经过自愿申报、省级初审、第三方评估、人民群众满意度测评、社会公示等程序,经报中央依法治国委批准,决定对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予以命名。获得示范命名的地区要切实把示范创建转化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常态化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按照有关要求,各地依法治省(区、市)委要加强对示范地区和项目的宣传报道、指导监督、跟踪评估、支持保障,努力把示范地区和项目打造成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法治政府建设标杆;要坚持把示范创建活动同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相结合,同解决本地区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相结合,同增强人民群众法治建设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相结合,加快推动本地区法治政府建设再上新台阶。
顶格推进示范创建工作
据了解,去年以来,青岛市统筹组织、协调调度全市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推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年”活动。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示范创建工作情况并作出专门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就示范创建作出批示指示,组织召开示范创建工作推进会议、迎评工作会议,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全力以赴推进示范创建工作。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双组长的迎检领导机构,下设工作专班和10个工作组,严密组织完成迎检任务。
全民参与度“征服”评审专家
聚焦提高全民参与度,筑牢示范创建的群众基础。统筹组织落实“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方案,先后发出两封致全体市民的信。全体市民满怀荣誉感和责任感,踊跃参与,形成了热爱创建、参与创建、拥护创建的浓厚氛围。累计张贴海报1.2万张、宣传页10万张,并组织各区(市)将海报和宣传页发放至全市各社区。整合媒体力量,召开示范创建新闻发布会,组织开办媒体宣传栏目20个。组织专门力量对市民中心等便民服务窗口开展明察暗访,督促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中央依法治国办评审专家在青岛市公共场所随机与市民交流时,市民们对法治政府示范创建的知晓度、感受度给评审专家留下深刻印象。
强化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统筹
聚焦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强化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统筹。印发法治青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方案两意见”责任分工方案,全面开展法治督察,确保法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推进政府常务会议学法经常化,完成会前学法9次。启动政务法治标准化建设,制定全国首部《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规范》(DB 3702/T 0011-2022),入选司法部年度理论研究规划课题。严格落实决策合法性审查,完成各类审查481件。全省率先出台镇街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全国首创的镇街法治建设实现标准化。加强“小切口”立法,推动医疗废物管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立法,全省率先出台医疗卫生人员权益保障办法。全省率先建立市级公职律师库,搭建跨部门统筹使用平台,实现市级公职律师工作全覆盖。
让市民感受到执法的力度温度
聚焦提升行政执法质效,强化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探索行政执法协调监督机制,构建“十百千万”行政执法监督体系,推动市南区做好全国“省市县乡”四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试点。打造“复议睦万家”品牌,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去年受理2500余件,纠错350余件,调解和解510余件。制定《行政复议纠错决定履行情况回访办法》,纠错决定履行率100%。制定《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审理办法》,受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295件,综合纠错率37.7%。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市民“告官能见官”实现常态化。贯彻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推动建立健全包容审慎监管机制,让市民感受到执法的力度、温度。
推出“法治青风”普法品牌
聚焦夯实法治城市建设基础,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全面贯彻“八五”普法规划,重点突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和民法典等内容。创新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形式,编写《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笔记》。推出“法治青风”普法品牌,探索实施每月一个“特色普法周”系列活动。在“五四广场”建设宪法主题雕塑,彰显市委、市政府尊崇宪法、依宪执政理念。打造税法法治文化公园,全市804处法治文化阵地纳入法治资源地图。深化“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养工程,为市民提供贴身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出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指导性意见,“1+1+N”矛盾纠纷调解模式获第六届“法治政府奖”,全市调解民间纠纷3.5万余件。
法律服务为企业护航
聚焦加强创新驱动,强化法律服务质效提升。指导企业加强合规管理,推进企业合规体系建设,设立全国首个企业合规工作指导机构。立足青岛、辐射山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青岛涉外法务中心项目顺利启动,上合法律服务委员会青岛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青岛中心进入审批程序。建成第二家与香港联营律师事务所、在外地设立青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分支机构;指导推出“一站式”法律服务超市,成立青岛联合家事法律服务中心、青岛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打造“12348热线+人民调解”线上调解新模式,解答咨询约17.3万人次,调解案件6.9万余件。全力打造“法惠企航”工作品牌,分类制定涉企专项法律事务工作指引,为企业服务10.1万次。全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9余万件,让困难市民感受到法律服务的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