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是中国的特色烹饪方式之一,也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火锅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时人便以陶罐为锅,加入食材煮熟。但当时生活条件低下,“陶罐煮饭”并不算珍馐美味,只能果腹。真正火锅的起源,当首推三国。
《魏书》曾记载: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时,就出现了用铜做成的火锅,称之为“铜鼎”,另有一种称之为“五熟釜”,锅中加入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煮熟,味道鲜美,油而不腻,在当时是上层阶级的美食。直到南北朝时期,火锅才渐渐走向民间,成为一种颇受欢迎的美食。
而当今火锅的吃法,主要来自游牧民族的改良。元朝时期,逐水草而生的蒙古族将牛羊肉切入锅中,这种新式火锅相较传统火锅,不仅口味更加嫩滑鲜香,而且牛羊肉涮煮后不柴不老,清水更是保留了其新鲜口感。逐渐地,口味单一的传统吃法被取代,而经过改良的火锅,也得到了王公贵族们的青睐,不再仅仅是民间美食,也成为了宫廷菜。
清代的慈禧太后最喜欢吃一种“菊花火锅”,据《御香飘缈录》记载,首先将一种叫“雪球”的白菊花采下,在温水中泡一二十分钟,清洗干净,放到竹篮里沥去水分。随后,御膳房将准备好的鸡汤或者肉汤,盛放在银寿字火锅里,再将去皮去骨切整齐的生鱼片、生鸡片等配菜放在几个银盘里,最后将白菊花瓣放到两个银盘里,与各式配菜和盛着酱醋等调料的味碟,一齐摆到膳桌上。煮好的食材清香四溢,泛有淡淡清甜,可谓火锅之上品。
当代火锅,形式种类已十分丰富。分为6大派别,共30余种形式,配料则有百余种。现如今,火锅的吃法也不仅仅局限于涮肉,还衍生出多种创意,如奶茶火锅。对火锅的创新,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两千多年来,火锅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革,但始终不变的,是它对亲情与团圆的美好象征,是它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的“家”之寓意。
西海岸实验初中
815班 高易
指导教师 梁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