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全国首次:山东沿黄九市携手立法

本报讯 据《大众日报》报道,“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弯各不相属。山东沿黄九市却通过立法联合起来,共保“黄河水”!

10日,在山东法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上,山东沿黄九市制定的九件“黄河水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法规,获集中批准。

山东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头:这是服务黄河战略全国首次流域协同立法!

“黄河落天走东海”。滔滔黄河,流经山东9个市、25个县(市、区),注入茫茫渤海。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考察黄河入海口,并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要求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快构筑黄河安澜屏障,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全面建设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坚定扛起黄河战略的山东担当。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黄河水的保护和利用。”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一级巡视员石晓说,黄河供水量占全省总供水量的30%,但黄河水资源“少”、节约集约利用效能“低”,而且又分布在九个市。

“九龙”单打独斗治不了水,必须联合起来。最管用、管长久的治理,是将这种联合治水上升到法律高度。“2022年,我们在沿黄九市启动‘黄河水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协同立法,努力打破区域空间距离和行政壁垒,建立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规则。”石晓介绍。

一年来,沿黄九市在贯彻“四水四定”、严格用水指标管控和用水过程管理、突出农业节水增效等方面深入挖掘立法协同点,切实发挥法治的最大效益。与此同时,又立足各市实际,作出相应的特色立法规定,实现“和而不同”。

比如,聚焦严格用水指标管控,《济南市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规定》明确,用水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强制性用水定额,超过强制性用水定额的,应当限期实施节水技术改造;《东营市节水控水管理办法》规定,区域年度用水量达到控制指标百分之七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综合区域用水情况,适时给予预警提示……如此,九市立法中针对黄河水治理的一个共性问题,协同出手的“点”还很多。

“沿黄九市通过‘小切口’‘小快灵’协同立法,为落实黄河战略提供了地方立法山东样本,必将对保护‘黄河水’、用好‘黄河水’产生深远影响。”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周长军教授说。

■相关链接

《中国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首发

10日,《中国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发布会暨中国(兰州)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通过“云端”举行。《中国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在会上首次对外发布。报告聚焦37个黄河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实践,利用大数据等手段进行评价分析。结论显示,流域城市发展整体呈现向好态势。

《中国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结论显示,近年来,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总指数持续上升,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总指数从2018年的1022点,上升到2022年的1142点,增幅为11.74%,全流域城市发展整体呈现向好态势。总体来看,流域城市在经济活力、生活质量、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等分项指标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但不可忽视的是流域城市在公共服务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报告建议,为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城市持续提升宜居度和居民幸福感,黄河流域城市各应继续加快转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坚定地处理好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统筹好建设与保护、发展与治理的关系。同时,沿黄各地要继续加大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力度,并充分利用黄河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深入挖掘彰显黄河文化的元素与价值,做强文化产业,讲好“黄河故事”。

与会专家认为,“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城市持续提升宜居度和居民幸福感,黄河流域要加快推动动能转换,寻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的新动能。黄河流域的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应以区域内资源禀赋特色为依托,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本报综合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