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科创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手机影像大战打响长焦领域竞争激烈

2023年手机影像大战已然打响。

分析机构IDC发布报告称,2023年旗舰手机将逐渐普及大底传感器,1英寸的大尺寸主摄将会成为旗舰手机的标配,长焦拍摄能力的提高将是旗舰影像的发力点。

多名业内分析师指出,影像是这些年来旗舰手机的必争之地。暗光长焦的突破,将很大程度解决长焦在很多场景下使用效果不佳的局限性。对于厂商来说,硬件、算法、优化缺一不可,才能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影像是高端手机竞争重点

3月21日,OPPO发布的Find X6 系列旗舰手机把暗光长焦体验作为重要卖点,其广角、长焦、超广角三颗摄像头均采用大底传感器技术,其中长焦摄像头采用1/1.56英寸大底传感器,以及行业首个F2.6大光圈的潜望式光学模组。

知名分析师郭明錤此前发布的信息显示,全新的iPhone 15 Pro系列将会配备潜望式长焦镜头,支持6倍光学变焦,这也是苹果史上第一款配备潜望式长焦镜头的机型。

此外,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采访中也表示,即将发布的P60系列暗光长焦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声称“华为P系列就是为取代单反相机而生"。

IDC表示,影像仍然会是2023年旗舰手机的主要竞争赛道。其中,大底传感器将成为旗舰影像的主流配置,1英寸的大尺寸主摄将会成为旗舰手机的标配。

据了解,影像已成为OPPO当前最重要的战略之一,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影像核心攻坚组”,由公司首席产品官刘作虎担任组长。

刘作虎表示,目前影像团队总人数超过1000人,影像每年研发费用超过10亿人民币。其中,在长焦技术上,OPPO预研了包括连续光变、弹出光变、高倍率光变等方案,在长焦方案研发投入超过亿元。”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表示,2023年长焦拍摄能力的提高将是旗舰影像的发力点。

“从拍得远到拍得好,长焦拍摄的全场景体验更为重要,而暗光长焦的突破,将很大程度解决目前长焦在很多场景下使用效果不佳的局限性。对于厂商来说,硬件、算法、优化缺一不可,才能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Strategy Analytics高级分析师吴怡雯认为,影像是这些年来旗舰手机的必争之地,而用户体验的本身是胜出的第一关键,但也受到品牌在高端价格段号召力的制约。

“对于OPPO而言,产品本身非常惊艳,后续需要在品牌的提升上做更多的投入。对于华为而言,影像和品牌号召力都是其强项,其受到的制约主要在于其他的硬件配置以及规模的收缩。”

手机厂商将重点发力算法

由于当前影像硬件的趋同,IDC认为,未来竞争将更考量各品牌在算法上的比拼,包括自研影像芯片与操作系统的融合适配和全链路AI算法能力。

刘作虎认为,算法作为影像的重中之重,今年手机厂商将在影像大战中重点发力算法。“基于算法的角度,大家反向地定制硬件,包括定制芯片,这是厂商比拼的高阶方向。只有整个算法的链路协同,影像的功耗、效果控制才能做得非常优质。”刘作虎说。

刘作虎透露,目前OPPO整合了包括影像技术中心、OPPO研究院、马里亚纳芯片团队以及外部合作伙伴,共计超400名影像算法人员,仅是算法重构和研发投入,就超过4亿元。

自研芯片协同互联值得关注

除了影像的升级,2023年旗舰手机领域也将在存储、自研芯片等领域开展竞争。

“更大的存储组合,如16GB运存或512GB,甚至1TB内存。此外,自研芯片的继续升级,还有系统级的优化。”郭天翔称。

继小米、OPPO、vivo之后,荣耀也加入自研芯片的阵列。本月发布的荣耀Magic5系列搭载了行业首个自研射频增强芯片C1。

“基于C1芯片,我们开发C2芯片还是在C1的基础上叠加其他的?都有可能。在芯片的规划上,我们有一个三到五年的思考。在通信领域,会持续的演进。”荣耀CEO赵明表示。

除华为P60系列新品外,华为Mate X3折叠屏将在23日发布。余承东称,华为新款折叠屏手机Mate X3在机身厚度以及机身重量方面,都做到了接近直板机的程度。

此前,OPPO也发布了新一代折叠屏手机Find N2以及首款小折叠手机Find N2 Flip。根据Counterpoint的预测,2023年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同比增长52%,达到2270万部。

刘作虎在采访中表达对了折叠屏投入的决心:“OPPO折叠屏的投入很大,是我们其他项目的2倍。在折叠屏领域,我们肯定会持续地技术投入和创新。”

除了影像功能外,手机的形态创新、和手机与IOT产品之前的协同互联,也是分析师认为值得关注的点。

“OPPO Find X6系列与其新发的OPPO Pad 2之间实现了基于同一OPPO账户的跨屏互联的功能,这是一个亮点。而之前,荣耀也在MagicOS 7.0发布时,强调了基于同一荣耀账户多设备互联互通的信任环技术。以后国内厂商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手机,而是更完整的跨终端体验上。”吴怡雯指出。

据《科创板日报》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