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688.9亿元,同比下降18.8%,降幅比1~4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
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1.39万亿元,同比增长0.1%;发生营业成本43.83万亿元,增长1.2%;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19%,同比下降1.21个百分点。
记者注意到,5月份,多个行业、多类型企业利润降幅缩窄,装备制造业、电气水等行业利润保持快速增长,工业企业利润行业结构持续改善。
西班牙对外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表示,目前整个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触底反弹的过程中,经济指标在个别月度有一些波动是正常的,二季度经济表现也并没有像市场上有些观点所渲染的那么差。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孙晓解读数据时表示,下阶段,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落细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提高产销衔接水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发展动能,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巩固回升。
5月工业企业利润降幅环比收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当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358.1亿元,同比下降12.6%,降幅较4月份收窄5.6个百分点,并已连续3个月收窄,表明企业利润呈现稳步恢复态势。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杨畅表示,从数据来看,各类型企业利润降幅收窄,但仍需注意应收账款压力还在加大。
杨畅表示,5月份,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7%,较上月降幅收窄4.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同比下降17.1%,降幅收窄4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同比下降14.7%,降幅收窄11.3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5月份,消费品制造业利润降幅较4月份大幅收窄17.1个百分点,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降幅收窄2.9个百分点。其中,皮革制鞋、纺织服装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05倍、47%,医药制造业利润降幅收窄22个百分点。
夏乐表示,在继续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尽管现在经济已经逐步恢复,但目前来看依然有必要适度使用消费券。
装备制造业成为最大亮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5919.3亿元,同比下降16.2%;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8296.8亿元,下降23.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2472.8亿元,增长34.8%。
5月份,制造业利润降幅较4月份收窄7.4个百分点,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降幅收窄4.9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5.2%,连续两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6个百分点。
5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9.6%,较4月份上升5.3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上升,工业企业利润行业结构改善态势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受汽车销售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投资收益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5月份,汽车制造业利润增长1.02倍。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绝对不是孤立事件,它代表了我国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升级的方向。
数据显示,5月份,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同比增长35.9%,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随着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深入推进,发电量持续增长,电力行业利润增长40.7%。
孙晓表示,总体看,工业企业利润延续恢复态势,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仍显不足,制约企业利润进一步恢复,工业企业效益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
夏乐表示,在外部不利因素方面,除了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对中国出口投资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外,欧美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于中国也可能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或将继续收窄
孙晓表示,总体看,工业企业利润延续恢复态势,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仍显不足,制约企业利润进一步恢复,工业企业效益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研究员、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指出,当前,从风险隐患看,一是规上工业恢复的基础还不稳固,很多行业的盈利能力依然较差,同比下滑明显;二是民营企业的盈利表现依旧令人担忧,在四类企业中同比降幅最大。
展望下阶段,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预计工业企业利润降幅大概率将继续收窄。一方面,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将于年中见底回升,价格对营收和利润的拖累将会减弱,另一方面,中央正在部署谋划新一轮稳增长政策,政策效应显现将有望拉动工业生产回升。
“下阶段,要落实落细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提高产销衔接水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发展动能,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巩固回升。”孙晓说。
如何提升工业利润水平?刘兴国建议,一是扎实推进减税降费举措落实落细,确保企业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二是增加有效需求,提升市场活跃度,促进产品周转,减少库存积压,并协助企业加快销售资金回笼。三是引导企业有效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包括增强创新能力,以持续创新来提高增加值率,强化核心竞争优势;强化品质观念与品牌意识,坚持做精做优产品,塑造良好品牌形象,获得品牌溢价。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等多家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