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讯 1月18日,沪指早盘大幅下探,一度跌超2%失守2800点,午后止跌回升;创业板指走势强劲,午后大涨近2%;两市成交额明显放大,北向资金小幅流出。
近日,护盘资金频频出手。连续多日多只沪深300ETF显著放量,1月18日,4只规模靠前的沪深30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和华夏沪深300ETF18日成交额分别达到152.57亿元、59.08亿元、56.67亿元、43.55亿元,4只沪深300ETF合计成交额达311.87亿元。据上证报统计,截至今年1月15日,去年12月5日以来股票ETF份额增加716亿份。按照区间成交价计算,在此期间逾千亿资金通过ETF流入A股市场。具体来看,以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为代表的宽基ETF成为资金抄底的主要标的。此外,多只科创板和半导体ETF的份额也大幅增长。
资金面入市信号出现
截至18日收盘,沪指涨0.43%报2845.78点,深成指涨1%报8847点,创业板指涨1.93%报1732.36点,上证50指数涨1.78%;两市合计成交8648亿元,北向资金净卖出7.41亿元。
盘面上看,券商、保险、半导体、酿酒等板块午后走高,新型电池、CPO概念、MR概念等活跃;旅游、燃气、石油、电力、煤炭、钢铁、地产、医药等板块走弱。
万和证券指出,市场风险偏好已处于较低位置,短期内市场或仍呈震荡态势,但资金面入市信号一旦出现市场有望企稳回升。近期A股估值已经较低,已有较高的安全边际,此时正是开始左侧布局的时期,建议以高股息行业为防御边际,如石油石化、银行、煤炭等,并逐步配置2024年盈利边际增速和盈利增速或靠前的电子、有色金属、医药生物等。
中信证券表示,1月中旬是市场关键的时间点,地缘扰动落地,资金跨年效应的影响逐步消化,对市场造成的冲击接近尾声,悲观预期也已经触底,市场有望迎来重要拐点,建议积极布局。配置上,当前市场仍处于“三阶段配置策略”中的第二阶段,建议积极布局前期跌幅较大的科技和医药板块,其中科技板块包括AI产业(国产算力,AI芯片设计、应用等),终端消费转暖(消费电子、安卓链复苏、数据要素、运营商),机器人和卫星互联网等;医药板块重点关注创新药出海(药品、器械等)。此外,新能源板块可以积极关注,港股中的消费、互联网等白马品种也可以提前布局逐步参与。
疯狂放量
18日沪深300ETF全天放出巨量,截至下午2点20分,成交金额达到惊人的127亿元,随后还在持续放大。截至收盘,成交金额达到惊人的152.6亿元。
这种级别的放量仅出现在2015年的救市过程当中。彼时,这个指数基金的量能单日曾接近200亿元,此外还有一次是139亿元。在那之后,市场逐渐稳定下来,并持续了一段时间。
市场人士非常关心,这是否为“国家队”资金入市呢?记者获悉,据业内人士透露,18日下午的动作与此前相似,不排除存在救市资金入市的可能性。其实,近期的托市动作并不少。去年10月23日尾盘,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突然拉升,最后半小时成交额达到56亿元。大量资金涌入,引发了市场关注。而盘后也传出了汇金出手增持ETF的消息。随后,中央汇金公告称当日买入ETF,并表示将在未来继续增持。据Wind数据,2023年10月23日,170只指数基金或增强指数基金份额增加,以10月23日基金单位净值以及份额变动测算,170只ETF规模单日增加93.42亿元,其中13只规模增长超过1亿元。
此外,去年10月11日,中央汇金时隔8年再次出手,对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合计增持超4.76亿元,并表示拟在未来6个月内以自身名义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国有四大行股份。
去年12月1日,“国家队”又一次出手。当天下午,消息突然传来,国新当日进场买入多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ETF产品。据悉,所购入的ETF产品多为跟踪央企指数产品。随后,大盘快速反攻。
另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1月17日,全市场股票ETF合计资金净流入103.12亿元,这也是继1月16日净流入111.96亿元之后,再次出现百亿资金“跑步进场”。
华泰柏瑞基金柳军表示,站在当前时间点,沪深300的配置价值值得关注。财政政策层面,2024年相对于2023年可能会有一些边际改善,利率传导到汇率的压力可能会比较小。沪深300是一个大市值宽基指数,与整个市场的流动性以及财政政策、经济总量相关。现在更多是要去关注二、三月份政策可能的边际变化,目前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布局时间点。从本身的估值角度来讲,目前沪深300的PE(TTM)为10.52倍,处于2019年以来1.47%分位点的低位水平,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较为可观。
ETF涨跌幅方面,多只光伏相关ETF涨超4%。
有券商表示,光伏产能扩张、技术迭代驱动下,产业链报价快速下行,光储平价正在各个区域逐步展开。同时,随着加息周期结束、新型电力系统改革,光伏装机有望持续高增。
短期看,随着2023年四季度产能加速释放、高库存、阶段性淡季等因素影响,供给端加速重塑,供需新周期开启。2024年是海外市场政策变化加速之年,重视高盈利市场政策变化带来的机会。
下跌方面,东南亚科技、电力等相关ETF跌逾2%。
有券商表示,在新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火电仍旧发挥着电力保供“压舱石”的重要作用。2023年以来,火电企业业绩逐个季度环比持续修复,行业基本面向好得到进一步验证。未来在“高上浮电价+容量电价”的背景下,业绩有望持续向好。
市场能否企稳?
国泰君安证券认为,从“国家队”的行为效果来看,汇金历次增持时点多数位于市场阶段性底部附近,是震荡环境下的稳定器。回望过去几轮增持,“国家队”能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权重与金融板块受到提振。本轮增持同样发生于市场估值较低的节点,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有重要的信号作用,有望带动市场信心修复和增量资金入场。股票市场风险释放接近极致水平,股价运行也在接近长期趋势,有望形成阶段性的市场底部。
华安证券认为,最近调整的原因是,全年经济数据发布,结构性隐忧及后续预期悲观带动市场调整。2023年全年GDP同比增长5.2%。其中1月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产投资同比均走弱。而在当下政策以稳为主的基调下,2023年GDP同比5.2%确认后,市场对后续经济增长及政策力度悲观预期更集中成共识,带动市场普跌;美联储3月降息预期减弱,美元指数持续回升,外资净流出。海外投资者对美联储3月降息的预期降温,美债收益率全线上扬,美元指数1月16日跳升至一个月高点;短期金融市场监管增强;衍生产品或触发较多“敲入”,股指抛压增大形成负反馈。随着市场持续调整,挂钩中证500指数等的雪球金融衍生品面临集中敲入的流动性风险,带动券商对冲盘大规模抛售股指,对市场形成负反馈。
平安证券表示,当前A股市场已经调整至底部,宏观调控政策宽松有望支撑基本面和情绪的修复,同时2023年行情提示当前权益市场的投资逻辑逐步转变至自下而上,结构性机会在增加,建议把握新兴产业边际新变化对投资机会的指引主线:一是科技成长主线(汽车/TMT);二是医药成长主线(创新药/出口链)。
中邮证券表示,展望后市,保持定力,守得云开见月明。当下仍需保持定力,在不确定因素消散之后再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