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全愈
六、AI教育鼓励学生收集观点,但孩子能创造观点吗?
完全用AI代替教师,只能复制已知世界的东西,无法探索未知世界。比如,“AI自习室”的学生只能重复观点、收集观点,但没有创造观点的机会。
收集观点和创造观点,是不同的教育概念,更是不同的教育理念。收集的是别人的观点,创造的是自己的观点,何其不同。
我儿子8岁时,某天,他回家嚷道:“我要写蓝鲸鱼的‘科研论文’。”
我瞠目结舌,这不是博士才做的“研究”吗?
实际上,一旦孩子对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如“昨天的云都去哪儿了?”哪怕是幼儿时期,也会开始“科研”。只不过,往往是始乱终弃的,起始于一个问题,结束于另一个问题。这不,萌孩子8岁就开始写“科研论文”。
儿子说:“老师说,论文至少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
那时他刚能读稍厚一点的书,写由几个长点儿的句子拼凑的所谓“文章”(AI却能写出连老师都写不出来的文章)。
儿子借了10多本书,有的文字多些,有的图画多些,均为关于蓝鲸鱼的书籍。
两周后,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鱼》终于问世。
论文仅三张活页纸:第一张是封面,画着一条张牙摆尾的蓝鲸。论文含四个小题目,分别为介绍、蓝鲸吃什么、蓝鲸怎么吃、蓝鲸非凡之处。
每个标题的正文不过两三句话。既无开篇段,也无结论段。
这是我人生中看到的最简短、最有意思的论文。不是问“吃什么”就是问“怎么吃”。
其实,AI更能漂亮地完成“蓝鲸鱼”。我随手选了张在后院嬉戏的两只比特犬的照片,让AI写个故事。几秒后,一教授与两只狗狗交流的小说完成了。语句通顺、辞藻华丽,主题不俗。但是,你是愿意AI帮孩子完成一篇美文,还是孩子自己写一篇“四不像”?当然,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可能奢望孩子能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论文;我们要的就是在这篇“四不像”的、非常幼稚的论文里,埋下深究问题的种子。
我们既不要对孩子的科研求全责备,又要警惕一个隐藏得很深的陷阱——满足于培养进行收集观点的孩子。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造观点的孩子。
收集前人的材料“研究”,儿子还做过不少。如研究长城、漫画等。我知道,这是必然阶段(但有很多人,包括研究生、学者,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只不过做得更漂亮、更专业罢了)。但这仅为过渡阶段,绝不能是永久阶段。我们要慢慢地把收集观点的“小AI们”,引导上创造观点的道路。
像“AI自习室”一样,美国小学侧重通过孩子的发问去收集材料;中学阶段,就要超越“AI自习室”——提出问题后,去证实或证伪某个假设,进而创造自己的观点。
七年级(初一)时,自然科学的老师要求学生自选课题进行研究,课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可以选,唯一的要求是不能重复前人的研究。
儿子想出一个异想天开的课题:测试白老鼠的决策能力。只有孩子们才敢这样做,我这种“老油条”想都不会想的。
两个月后,儿子完成了他的研究《老鼠有决策能力吗》。
美国的学术论文有特定的格式:一是背景简介,二是提出假设的论点,三是阐述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四是对新信息做统计分析,五是提出自己的见解。
儿子的论文完全模仿“美版八股”,10页正文外加3页分析表格,有条有理,是不折不扣的“创造观点”的论文。
他的结论颠覆了我的三观:“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决策。”
学校展示了100多份研究报告,包括《音乐(古典、乡村、摇滚)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食物的色彩与消费者的心理》《狗靠什么来决定和选择玩具》等。
校外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我儿子获动物组一等奖。
许多人热衷“注疏解”式的研究——给经典“注”,然后在“注”中“疏”,再在“疏”中“解”。
“AI自习室”注重培养搜集观点的孩子,很难(甚至不可能)去培养创造观点的人。
AI会告诉你“1+1=2”。AI也可能出人意料地告诉你,爱迪生会说:“1+1≠2。把两杯水倒进一个杯子,是两杯吗?把两块泥捏一起,是两块吗?”
然而,AI不会告诉你“1+1=3”,那是AI对“确定性”的极限——再跨一步,可能是“不确定性”的雷池。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超出范围的发问,特别是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否则,“AI自习室”就成了收集观点的集散地。
我父亲说,写东西感觉发挥最好的时候,是(喝了一些酒)看窗户模糊的时候……一开始我不解为何“模糊”了,反而清醒。后来理解了,父亲当时是“脱帽右派”,尽管都是研究英语语法现象的思考,只有“模糊时”,才能放开来写。
要求“AI自习室”去培养创造观点的人,有些苛刻,但避免缩小、限制、局限学生的思维、眼界、胸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需要给“AI自习室”开一扇天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