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区域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青岛城运汽车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

葛蕾

企业文化作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企业管理概念,已成为企业汇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简单的企业文化已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快速发展需要。

一、要着眼于城市交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认清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站在汽车后市场服务行业发展的前沿,成为引导和推动人们思想前进的基础与前提。

将企业文化建设定位于共同的价值观念。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坚持一切从工作实际出发的原则,使“爱企如家”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与行动指南。当员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形成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整个企业就会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主攻方向。

将企业文化建设定位于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导向功能,宣扬青岛这一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前景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阐述汽车后市场服务行业在青岛市大交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让员工深切感受到身为汽车后市场服务者的重要性,让思想政治工作伴随着企业的安全生产、优质服务,让员工的行动伴随着一种自豪感的激发,必将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将企业文化建设定位于树立经营管理者的忧患意识。基层管理者工作、生活在职工群众中间,他们既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又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企业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对经营者和基层管理者进行宣传,通过举办学习班、讲座等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带给大家紧迫感,引发大家的思考,从而使企业上下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使之成为组织动员员工、协调劳动关系的行家里手,关心服务职工的模范。

将企业文化建设定位于树立全体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在大交通发展的背景下,要将品牌服务建设与文明创建、岗位技能提升、职工素质提升,持续提高服务质量相结合,完善推进“小犀车服”和“城运汽修”等为主要内容的品牌建设。做到有质量、有支撑、可落地、可操作、可推广,使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引导和推动员工把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落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要着眼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要求,认清企业在发展构成中的小环境,抓住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良性循环发展。新形势、新任务下,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就需要改变现有的宣传教育方式,创造文化环境和新风尚,积极探索无意识教育的途径。首先,在潜移默化中熏陶,通过建立读书小组在阅读中陶冶情操。通过组织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在参与中焕发动力;其次,在平等交流中渗透,在思想上正确引导,用模范的行动带动职工,用良好的机制激励职工,用真诚的关心感动职工;第三,在运用媒体中引导,坚持将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企业微信公众号、各类微信群,占领思想阵地,用正确的导向来凝聚职工。

将企业文化建设定位于抓好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要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强化引导经营管理者和员工转变陈旧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快速树立适应市场化、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接受新事物,增强生存和竞争能力。结合这一与时俱进的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可以通过五项工程的建设为抓手,即:攀登高峰的创新工程建设促进企业的发展,坚定信念的教育工程建设推进企业文化,优秀人才的培育工程建设促进人才的使用,清正廉洁的形象工程建设推动党风廉政,关心职工的实事工程建设增强职工的凝聚力。

将企业文化建设定位于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企业的改革发展涉及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揽瓷器活,先练金刚钻”,面对竞争激烈的外部市场,员工整体技术水平高低是企业能否走好市场化运营之路的“胜负手”。将“作风能力提升年”强作风、提能力为切入点,以激发劳模梯队建设新动能,探索技术队伍打造新引擎,优化知识型企业发展新路径,在职工中倡导提高劳动技能。大力推行“技术培训班”“导师工作室”和“以赛代练”机制等多种赋能举措,以点带面,将拔尖技术人才的技能、经验,传授给更多的职工,使职工关注于自己技术的提高而不是改革带来的冲击。

将企业文化建设定位于提高企业效益。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主体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的核心和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出发点。当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背景下,企业的文化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对此,我们的企业文化必须体现这一时代特征,必须服务、服从于企业发展这一中心。

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汽车后市场行业的管理特点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更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推动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应当逐步克服企业文化脱离工作实际唱高调的现象,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的需求,使其向系统化、动态化管理快速转型。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