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走进“大牌学堂”感受传统文化

小记者们在“大牌学堂”合影留念。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这次活动真是太有意义了,既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氛围和魅力,又让孩子动手制作了桂花拉糕、菜小白冬饺等食品,了解美食背后的故事,学到了不少知识。”近日,青版财经小记者走进南京大牌档新都心凯德店的“大牌学堂”,开启了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研学活动。

南京大牌档“大牌学堂”于2016年创立开课,是专门教授中华传统小吃和传统礼仪文化的公益课堂,已从南京发展到了北京、天津、上海、无锡、苏州、合肥、济南、青岛、武汉、深圳、广州、淮安、徐州等城市。“大牌学堂”旨在为家长和小朋友提供一次趣味互动的机会,享受一段温馨难忘的亲子时光。让小朋友在与家长一起制作美食的过程中,培养感恩之心,懂得食物的来之不易,学习传统风俗礼仪,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畅想美食之旅,可以说,有南京大牌档的地方就有“大牌学堂”。

欣赏牌匾楹联 学习传统文化

一进入南京大牌档,这里布景拙朴雅致,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步一景,尤其是雕刻精致的窗花,方寸之间体现了典型的江南园林文化。而江南园林是江南地域文化的精华。小记者们换上了优雅的特色服饰,行走于大牌档中,给人一种“人在丹青行,亦成丹青画”的感觉。

这里还有穿着长衫马褂、戴着瓜皮帽的迎宾老爷爷以及穿梭于桌台间的古装堂倌,餐厅随处可见的楹联,充溢着中华传统民俗风情,又给人一种仿佛到了旧时代老街坊的感觉。大牌档的李经理向小记者们介绍了牌匾文化、灯笼文化、楹联文化等,让小记者们了解传统文化。

牌匾中的匾,古时也作“扁”,匾额最初的功能是在建筑的门户上题署名号,后又逐渐衍生出镌刻书法、歌功颂德、字号招牌等功用,增加了实用性。大型商号往往将题字镌刻于木板上再贴金,这就是大牌档门口“金字招牌”的来源了。按照其功能不同,匾额又可分为堂号匾、字号匾、牌坊匾、祝寿喜庆匾、文人题字匾等。“原来这里面有这么多学问呀,这些知识真是好有趣。”小记者们听得特别认真,家长也拿出手机拍下精致、典雅的美景。

楹联,原指挂在或贴在楹(堂屋前的柱子)上的对联,后来扩展到门框上的对联甚至其他地方上的对联,正式成为一种文体已有1000多年了。作为传统文化瑰宝,2005年楹联习俗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又分为传统春联、行业联、祠堂联、名胜联、婚联、乔迁联和祝寿联等。小记者们睁大了眼睛,认真观看听讲,并把重点记录在本子上。

在店内,不少小记者对写着“南京大牌档,留住老味道”字样的灯笼很感兴趣。李经理告诉大家:“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近,意味着人丁兴旺,家家户户的门庭或院落悬挂上一盏大灯笼,祈祷安居乐业吉祥如意。2008年,秦淮灯彩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经理还向小记者们介绍了亭台楼阁的区别。亭是园林中重要的景点建筑,多建于路旁或水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台,高出地面而建的平面建筑物,是一种露天的、表面比较平整的、开放性的建筑。楼是古建筑中两层以上的房屋,亦称重屋。楼在战国时就已出现,汉代城楼已高达3层。阁四面皆有窗,且也设有门,四周还都设有挑出的平座,供人环阁漫步、观景。

了解金陵菜 学做经典美食

研学活动中,店里的“曹大厨”通过幻灯片向小记者们特别介绍了金陵菜。金陵菜是指以南京(别称金陵)为中心,一直延伸到江西九江的菜系,是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又称“京苏菜”“京苏大菜”“南京菜”。金陵菜起源于先秦,战国末期,屈原在《楚辞》记载有当时的金陵菜肴,隋唐已负盛名,至明清成流派。民国时期金陵菜更是红极一时。金陵菜浸润了六朝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成为金陵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南京大牌档还打造出众多明星美食:金陵盐水鸭、民国美龄粥、天王烤鸭包、王府泡椒鸡、清炖狮子头、桂花拉糕……每一道美食都凝结了南京大牌档对食材、味道的高标准追求。

现场讲解的胡老师还特别介绍了淮扬菜桂花拉糕的制作方法。据介绍,几百年前,有个小贩,将鲜桂花收集起来,挤去苦水,用糖蜜浸渍,形成糖桂花,并以糯米粉、糖、蜜桂花为原料做出了被世人称赞的“美味糕点”。而这份美味正是桂花拉糕,它口感细腻软糯,桂花的清香浓郁,而且拥有美丽的传说,更增添了它的历史价值。

胡老师手把手演示了制作桂花拉糕的过程,先把糯米粉放在有黄油和水等原料的面盆里,左手扶盆、右手顺时针和面,要把黄油均匀地揉到面里。把面团放到餐盒里进行蒸煮,煮熟后,再根据自己的口味加上糖桂花。“看着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成败,在揉面环节,面盆放入清水需分几次慢慢加入,还要边加入边搅拌,以免产生粉粒,还要注意不要把糯米粉粘到衣服和脸上。”胡老师边制作边讲解着,小记者们边听讲边学着做,最后,可口的桂花拉糕终于做好了,经过蒸煮后,色泽玉白、香甜糯滑的桂花拉糕出锅了,小记者们纷纷请爸爸妈妈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传统佳节春节即将来临,春节团圆要吃饺子、年糕、鱼等食物,寓意幸福团聚。“大牌学堂”的讲解老师向小记者们介绍了不同形状的饺子:有像元宝的元宝饺,像月牙的月牙饺,像一只钱包的钱包饺……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立马引起了小记者们的兴趣。现场的老师又教授小记者们制作了“菜小白冬饺”。包饺子所使用的物料有面板、擀面杖、饺子馅、面团等。而做饺子皮的小面团外面是绿色的,原来这是用菠菜汁和的面。擀饺子皮的时候,擀面杖的中间要压住小面团,两只手放在两端来回碾压。包饺子的时候,要把饺子馅放在饺子皮中间,左右两只手的虎口处卡住饺子两端,大拇指用力捏紧饺子边,捏出一个“圆肚子”,再把饺子皮边缘的位置向中间合拢,并折叠形成“叶子”形状,这样一个“菜小白冬饺”就做好了。

观看了包饺子的演示后,小记者们充满了信心,开始动手包饺子了。在实践过程中,或者饺子皮擀小了,或者饺子馅放多了,或者“叶子”的形状不好看,小记者们还真遇到了不少困难。经过不断地尝试,饺子终于包好了。家长们也纷纷给拿着“菜小白冬饺 ”的小记者拍照留念,记录这美好的时刻。

最后每位参加活动的小记者都领到了社会实践证书,为这一次开阔视野、增长学识的研学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