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红礁石 上一版   
下一篇

漫阅读

城南何处是归程

◎张迪

  王咸彪/王咸彪/图

第一次走近《城南旧事》时,我还是个初中生。记得课本上节选了“爸爸的花儿落了”那一段,当时读过后颇不以为然,觉得所谓名家散文也不过如此罢了。而当我做了语文老师以后,带着学生们再来潜心细读这本小书,才真正领略到了那淡然的忆旧之美。不消说,心中难免会暗恨自己年少时有眼无珠。

在林海音的童年往事里,充满了人生的无奈,但她的文字却既不见悲痛,也没有忧伤,只呈现给我们一段段散散淡淡、平平常常的追忆。然而有心的读者,是不难在平静的叙述海面之下发现那些隐藏着的情感激流、思绪旋涡的。这感觉就像是在大雪夜煮一壶醇厚的老酒,入喉只觉沁出芬芳馥郁的恬适,细细品味才会感到那满嘴的苦辣与酸涩。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的这首《送别》贯穿于全书,一再地渲染着离别这一主题。以致后来吴贻弓导演在拍摄电影《城南旧事》时,就选用了《送别》作为主题曲。伴着这优美动听而又带着一丝苍凉的歌声,林海音用她那萧散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幕幕旧事:在惠安馆里,有一个名叫秀贞的女子,可怜的她被爱人抛弃了,亲生闺女妞儿也被人捡了去,饱受折磨,在小英子的帮助下,这对苦命的母女终于团聚了,谁料天不作美,母女俩当晚就悲惨地死在了火车的车轮下;和小英子约定一起去看海的“怪叔叔”,原来是个为生计所迫而当了小偷的人,他是那么那么善良,那么那么有趣,最后却被警察抓走了,小英子再也没有看见过他;小英子家的女仆宋妈,因为丈夫不成器而跑到城里来做工,满指望拉扯好儿女,却不料儿子在乡下出了意外,女儿则被丈夫卖掉换了酒钱,而宋妈面对这一切所能做的,竟然只有跟着酒鬼丈夫回乡下这一条路;在小学毕业典礼上,小英子作为毕业生代表上台领奖,她没有想到,就在自己的人生刚刚开始闪光的时刻,爸爸遽然离世,随之他栽种的那些花草也都萎谢了……

《城南旧事》中的人物,都与主人公小英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但他们最终都一一悄然离去。林海音以小英子纯真的眼睛作为镜头,生动地展示了大千世界里的生老病死爱恨别离。借着古都北平的断壁残垣、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全书离别的主题悄然浮现,搅动着我们的心湖。是的,从童年开始,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就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不然李白就不会吟出:“长亭复短亭,何处是归程?”不然三毛就不会写下:“那些因为缘分而来的东西,终有缘尽而别的时候。”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那一个接一个的死亡。死亡是最痛苦的离别,最难叫人释怀,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从不讳言死亡。如日本儿童文学作家汤本香树实的《夏日庭院》中,小男孩最终平静地接受了老爷爷的离世:“我觉得自己是那么孤独无助。不过,归根到底这是我自己的事。那些白骨告诉我,老爷爷已经痛痛快快地过完了一生,真的没有什么遗憾了。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老爷爷说:我也会努力的。”《城南旧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小英子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并艰难地学会平静面对后,才真正地收获了成长。

“骆驼队来了……它们排列成一长串。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的暖和……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这是林海音在为《城南旧事》所写的《冬阳·童年·骆 驼队》中发出的一番感慨。从中不难看出,虽然她的童年是那么辛酸,但她长大后却依然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从而发自内心地去热爱人生。我想,我们也该像她这样,在看透人生的本质之后,仍然选择在回忆的美好与现实的温暖中坚定地前行。

立秋那天,我在课堂上把这些感悟一一说给了我的学生们。让我倍感欣慰的是,这些少年都听懂了,他们的眼里闪着会心的光。快要下课时,我看了一眼窗外,正当华灯初上,恍惚中,仿佛《送别》的韵律又响了起来,小英子那笑意盈盈的身影又出现在了眼前。那就让我们跟她走吧,向着童年的深处,向着未知的远方,无须问,城南何处是归程。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