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与博物馆“匠心对话”

前不久,我们青版财经小记者团来到了位于崂山区仙霞岭路的“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进行参观游览。最初听到这个博物馆的名字时,我很是好奇,为什么博物馆还会用“工匠”来起名字?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很有特点,是仿照古风的木质结构,对开的两扇木门,高高的门槛,还有一对儿精雕细琢的石质“门当”狮子鼓。进到博物馆内,崔馆长热情地迎接了我们。她从“柱础”开始讲起,为我们打开了神秘的“工匠艺术”之门。

“柱础”,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兴盛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宋代。它是古代建筑“立柱”下用于承重、防腐所垫的石墩。柱础上有很多精美的石刻花纹,不但有装饰作用,还可以用于区分主人的社会地位。我第一次见到“柱础”的时候,是在安徽的徽州,当时只是惊讶于这种建筑结构,并不了解它的用途和历史,这一次听完馆长的讲解,让我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游览中,我还看到了大名鼎鼎的“掐丝珐琅”。工匠们以铜胎鎏金,搭配光明鲜亮的釉色,并采用扁铜丝掐成各种寓意丰富的纹饰,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掐丝珐琅”因以制作工艺闻名于世,且巅峰于明代景泰年间,又大多以蓝色为主调,也俗称为“景泰蓝”。崔馆长介绍说,制作每一件“掐丝珐琅”时,都要经历108道不同的工序,平均要耗时6个月才能完成,极大地挑战了工匠们的耐心和制作技术。在这众多的展示文物中,我最喜欢的是“山海经成对景泰蓝缸”。它直径约为120CM,制作于清末民初,曾流出海外。2019年被“铭史堂”于法国收购回国,纳为馆藏。它的颜色鲜艳,层次分明,画风惊艳,十分逼真。缸上的花纹中可见一只只《山海经》中的神兽,我看到了夔牛、螭吻、玄龟……

从这些文物中,我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需要传承发扬的“工匠精神”,这真是一次意义深远、感受深刻的研学之旅啊!

青岛李沧智荣小学

五年级3班 董子涵

指导教师 袁盛超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